读朱光潜《谈读书》

读书的第一理由应该是兴趣。一个知道跳韵律舞身材会变得更美丽的人,和不知道的人有很大的差异。知道的人比不知道的人跳得更快乐、更努力,是理所当然的事。阅读也是相同的道理,当知道为什么要阅读之后,读书便会感觉更有乐趣。
而关于我们该怎么读书,读什么书,因为自己所读甚少,且所读甚浅,不敢妄自谈论。实际上,要读什么书,怎么读,那是我们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正如一个人吃饭,因体质、口味不同,需吸收的营养、食物不同,其吃法也不尽相同。正如朱先生所说:”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其一,读书不在于“过目”的多,在于读后“留心”。现在社会,书籍浩瀚,可读之书实在太多。朱先生又说:”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

再说,书是读不完的,也没必要读完的。一般我们所读之书是两种,一种是为做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的。我们往往先读的是常识,而后才是专门的,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先通后专”。读书如果追求数量之多,只是过目而已,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读书。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易导致浮浅之风气,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所以,朱先生认为,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读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口诵心惟,涵泳优游,读得“彻底”,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以至于变化气质。
其二,读书不仅要有兴趣,还要有中心。读书先凭兴趣,但也不能全凭着自己的兴趣。凭兴趣的读法是有好处的,它能让读书成为乐事,在读书中寻得一种趣味,也能扩展阅读的范围。如果一个人有时间和精力允许他只把读书当作消遣,这样读书也未尝不可。但如果不仅仅是消遣,还需工作,还有心灵追求,那么读书就还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要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比如以某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选择相关书籍去读,读书时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重要的全部看,其余的有选择地看。
其三,读书不能只追求“速成”,也需要“慢读”。有些书只需了解,翻翻而已,那就快了,而多数的书需要慢慢读。这个慢就人生而言,指的是读书应伴随一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如慢火熬汤,慢慢熬,慢慢熬,才能出得味来。
就读一本书而言,“慢读”就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快读,了解大意和特色,第二遍慢读,需要细细品味,涵泳咀嚼。精彩处、纲要处还需反复地读,边读边思,“别人说了什么”,“别人说得怎么样”,“我想说点什么”,并随机做点笔记,既帮助记忆,又刺激思考。另外,有些书是要常读常新的,有些是要读上三遍四遍的,有些是读上一辈子的。法国思想家蒙田说的“通过读书能领略、感悟出一个头脑”大概就是这种慢读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