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硕士论文致谢
时光荏苒,很快就要跟三年的硕士生活说再见了,虽有不舍,但仍要不念过往,尽管害怕不确定性,依然要不畏将来。翻看过往日记,往事历历在目,逐渐明白一个道理:无论你现在痛苦还是高兴,一旦将眼前的困难与诱惑放在整个生命长河里来看,你会发现,过去的烟火或者深渊根本都不算什么,那只是当时的你在能力不济时发出的痛苦呻吟或者顾影自怜,时过境迁,你会发现,你才是你生命的主宰,其他任何人都不是,just be yourself,你根本不需要复制任何人,你也复制不了任何人,另外,最为关键的一点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起到比你还大的作用,任何人形成的障碍都不如你自己更大,这么想的时候做事会坦然许多。另外,这三年可能也做了很多不想做、回过头看感觉还不错的事情,想到和做到之间有很多调节变量,没那么精准且容易变形,但能够主导旋律的人可能会创造更多价值。
临近毕业,我想谈一谈自己对于学术、实践的感悟,也想表达对于很多人的感恩之情。
在学术研究方面,我的硕士论文是在2018年下半年集中完成的,同时博士期间的期刊要求也基本完成,这半年可以说是硕果累累的一段时间,对于一个立志做实践的人而言,理论和实践永远是相伴相生的,学术研究培养了一个人对于任何一件事物的框架性思考和洞察力,尤其是在表达上更具有系统性,在描述上更贴近实践现象背后的本质。我曾经排斥学术,如今同样受惠于学术,并且深深地感激这段学术研究的经历,在日后的工作中应该善加利用学术研究期间所学到的方法论、工具和框架性的思考。期间,尤其要感谢杨老师基于管理本质提出的各种启发性设问和对于脱离实际的学术研究的批判性思考,这些都让我受益终生。
在实践方面,在讲解沙盘的过程中,我也跟随杨老师的步伐接触到了很多企业中的管理者,不仅了解了企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悟到了杨老师所强调的“向上看,向外看,向上看”的做人哲学,也逐步理解了管理和经营的博大精深。另外,我曾经在百度做过半年产品经理,后于2018年年底开始创业,这些经历以及日后的多次反思再次加深了我对经营和管理的理解,逐步让我明白了杨老师常常在沙盘课上讲到的“管理学无对错,管理者有成败”。
总结起来,我从恩师杨老师那里学到了如下几点:
1)重新理解价值创造
价值往深一层挖掘就是要创造别人需要的价值,而不是自娱自乐的所谓“价值”。
2)重新认识强者与平台的光环
往上看、往前看、往外看。无论环境和资源到底有没有光,我们都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去结识强者或者选择大平台的目的绝不是让他们照亮自己,更不是拿着别人的光去炫耀自己,而是点亮自己,照亮别人,我认为,这(转化)才是最终的目的。
3)干一行,爱一行
杨老师说人要“干一行,爱一行”,这话我开始不理解,后来听到一些清醒的牛人也这么说,我就开始思考,开始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不假,但没有兴趣而寻求成就感,同样可以做事业,因为这种成就感来自为他人创造的巨大价值。事实上,事业需要历经千辛万苦,支撑一个人到最后的不是兴趣而是成就感,正如篮球运动员需要每日刻苦练习,钢琴家需要每日练琴,支撑他们的不再是兴趣而是成就意识,改革开放阶段,许多企业家也是逼不得已才选择了他们所谓的事业。
4)经营视角而非专业视角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两年,我对经营和商业越发感兴趣,管理的理念已经侵入骨髓,可以说,经营和商业就是另一个战场,最近一年的时间里,我阅读了很多企业家、创业者、咨询师写的书籍,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案例数据库,随时查阅,随时学习,随时思考,可以说学到很多东西。难能可贵的是,我学会了以一种经营视角去看待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局限于产品、营销、研发、销售等专业领域。我深知,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经营者,我就必须保持一种开放性,努力跳出专业一隅思考更全局更宏观的问题,否则格局也就这么大了。
5)锻炼演讲能力:边思考边演讲。
另外,还有关于沙盘的诸多感悟,限于篇幅,不再此详述。
我同样要感谢自己的父母,他们不遗余力地为我创造最稳定、最安全的环境,让我安心读书,对于他们自己遭遇的一切讳莫如深,这是我愧疚的一点,因此,我希望自己即便做不到多在家中待几天,也要做到常回家看看,同时多与他们进行交心的沟通,多体谅他们,最好是要帮助他们决策,为他们遮挡半边天。
最后,我想感谢我的对象,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生活上都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我们的感情跌跌撞撞而又越发坚定,彼此之间的信任也随着“北京的冬天之寒冷”而逐步加固,我们坚持“经营感情,责任为本”的原则,用经营企业般的事业心来对待感情和婚姻,目前,我们感情的“创业期”已经结束,在“成长期”更要学会携手共进,成为生活上的“事业合伙人”。
在这三年期间,我坚持阅读,并着力培养自己的经营管理者心态;
坚持写作和记录,其中日记坚持记录17年之久,同时计划未来将所写文章出版一本书,该书已经完成20多万字;
坚持日、周、月、年的反思和计划,保持轨迹清晰,努力头脑清晰,自我批判,收获颇大。
略有遗憾的是,三年做的事形成的记录用一上午就可以浏览完,呈现的故事很薄,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怎么敢妄谈安逸和狂妄,时不人待,要积累可以写成一本书的故事才行,绝不能骄傲自满、坐井观天。
不过和平时代经历很少,更需要多次反思,反思得好,一份经历的价值可以放大若干倍,同样的故事,多看几遍就多几次时光倒流。串点成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线的这边尽头可以窥见规律,当时却又猜不到下一步和结果。我想人生就是如此,在逆风奔跑的途中,总结、回忆、思考都是收敛,拼命往前冲的同时去做这些事,快稳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