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教育

蜂窝热效应,找到孩子的兴趣易燃点

2018-11-30  本文已影响9人  蜗牛等花开

01 蜂窝热效应

科学家常对蜜蜂建造的六边形蜂窝赞叹不已,认为它不仅美观,节省材料,而且还能够产生最理想的热效应。

大家都知道蜜蜂属于季节性昆虫,在寒冷的冬季,蜜蜂大部分时间都藏于蜂窝内。一只蜜蜂产生的热量是有限的,不足以让它抵抗冬日的严寒。

但是每一个六边形的蜂窝里都藏有一只蜜蜂,就会产生群体的热效应,这样即使外界冬天的气温低到零下,蜜蜂仍能安然度冬。

记得小时候家里用的蜂窝煤球,其实就是科学家通过对蜂窝热效应的观察研究制造出来的。烧煤时,一个蜂窝煤球如果只剩两三个孔是红的,这时只要在煤炉的小孔处用扇子轻轻扇动一会儿,让空气进入进入煤炉,因为热效应的缘故,慢慢地整个煤球就都燃烧起来,非常地神奇和方便。

而且,人们还发现,一个煤球如果中间的孔是红的,那么它燃烧起来的速度就会更快。

02 找到孩子的“蜂窝易燃点”

蜂窝的优点,给科学家们很多启示,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同样地,作为家长,我们也可以从中受到一点启迪,那就是,在陪伴和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尽力探求孩子学习兴趣的易燃点,适时地“扇风点火”,从而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

那么,如何找到孩子的兴趣易燃点呢?这个问题,应该是因人而异的,每个家长应该留心观察自己孩子的兴趣点。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寻找几点到参考与借鉴。

第一,认字。早期教育阶段,尽可能地让孩子多认字,认得越多越好。

现在的幼儿园教学大纲里对识字不作要求,是因为有观点认为学前教认字无异于拔苗助长,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很多家长于是在学前期彻底释放孩子的“天性”,对孩子的认字不做任何要求,但往往在小学阶段追悔莫及。

很多教育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越学越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识字太少,理解力差。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忠告:“学生在三年级时要学会流利的阅读,四年级时要学会流利的书写。”毋庸置疑,流利的阅读与书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与实践的。

之所以会有人认为识字有弊,也许是因为一些家长或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误,但不能归因于识字这一事件本身。恰恰相反,学前识字,好处多多,而且它更易成为点燃孩子兴趣的中心点,各项能力会因为识字带来的“蜂窝”效应大大增强。

我们知道,当孩子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他便会尝试开始自我阅读,从此他的视野便会大大地打开。在阅读中,孩子的理解能力越来越强,这对于他学习语文与数学等其他学科都是大有裨益的。

当孩子越早地发现自己可以尝试独立地看懂一篇故事,自己可以独立地看懂某道数学题之后,他便会逐步建立起内在的自信,从而更大地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形成优势循环,便如蜂窝热效应那般。

第二,寻找契机。在引导孩子学习英语也要讲究找准机会,适时地“扇风点火”,从而帮助孩子产生英语学习的热效应。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牛妈的自述帖子,说她到了孩子7-8岁时才开始给孩子进行英语启蒙,刚开始也是各种难、各种障碍、各种不情愿,直到有一天,孩子无意中看了一部电影《马达加斯加》,也不知道碰对哪根神经,也不知片中哪个超萌的角色打动了他,居然超喜欢啊,几乎是迷恋上了这部电影,看了好几遍还想看。

这位妈妈一看,嘿,机会来了,于是就开始对这部电影进行“深耕细作”。她赶紧把电影台词全部下载,打印出来,查清生词,给小朋友讲解每一句有趣的、激动人心的经典台词,配合每一次情节转折,兴致勃勃跟小朋友进行“情节探讨”。

她还用软件把这部电影的音频全部提取出来,放在车里听,睡前在卧室里关着灯听,跟小朋友学着里的语气和语调,跟小朋友讨论情节演进到什么地方啦?为什么会这样演进?

她还跟小朋友玩“角色扮演”、“电影配音”,学习“电影插曲”,总之是花样百出,把这部电影给玩透了,玩到滚瓜烂熟,玩到一说上句,小朋友就对出下句那种情况。

这位妈妈的8岁孩子,经过“精耕细作”《马达加斯加》以后,语感、词汇量、听力全都突飞猛进,对英语绘本和英语故事的兴趣突然浓厚起来,很快就进入“自主阅读”或“自我探索”的轨道了,从此英语水平一日千里。

看到这样的案例,我们便会感叹,只要帮助孩子找到一个切入英语世界的独特“契机”,便会点燃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产生理想的英语学习“蜂窝热效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第三,艺术。也就是说用艺术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也会被里面的故事与音乐所感动。音乐教师马修用他独特的方式让我们认识到,在一群学习已经“无可救药”的学生身上,还有另外一种点燃他们生命热情的方式,那就是艺术。

据说爱因斯坦上小学时,各门功课并不出色。他父亲是一个业余小提琴爱好者,爱因斯坦受父亲的影响,平时也很喜欢演奏小提琴。在父亲的教导之下,他9岁就能登台演出,也因此获得很多赞誉。后来,他把演奏小提琴的成功经验迁移到学业上、事业上,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科学家。

相较于科学来说,艺术更关注人的情感。因此关注内在呈现的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美术,甚至手工等等,对于那些对传统学科知识“无感”的孩子来说,可能更容易成为激发孩子兴趣与热情的媒介。当孩子在一件事上呈现出浓厚的兴趣时,就像是蜂窝煤球上的一个红点,适时地扇动它,就能使整个煤球燃烧起来。

03 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丰子恺先生曾经画过一副漫画,标题是《教育》。他画的是一个泥人师傅,一本正经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模子里脱出来的泥人个个一模一样。

他做这幅画的目的,自然是在影射有时候我们在教育小孩、教育学生时,就像那个师傅一样只管把他们往模子里按,可是我们知道,受教育的孩子绝非没有生命的泥团,任意让人揉捏,当然也不应该被人如此揉捏。

李镇西在一次演讲中说:“人,才是教育的最高价值”。也就是说,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创造力的孩子,他们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质,绝不是一个个等着用各种知识填充的容器。因此,作为父母的我们,在想着将各种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孩子之先,应该先留心观察自己的孩子。

日本木村久一说:“家长要善于细心地观察孩子,从孩子的一举一动和只言片语中去发现孩子的求知欲。”

作为家长,应该善于捕捉孩子的兴趣点,抓住孩子兴趣点进行培养,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兴趣点,这样学习的契机必须家长自己去找,因为那是你自己的孩子,应该是你自己最熟悉,用什么方法也应该是你自己最了解的。

孩子愿意学习时,就会有前行的动力,所谓“性之所近,力之所能”,有兴趣了自然就会投入;反之,如果没有良好的兴趣支持,就会出现“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情景,那画面自然不和谐。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这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传世名言,意思是无论是一个重量多么大的物体,只要我的杠杆够长,我就可以撬动它。

应该说杠杆原理是一项非常聪明的发明,因为借助这个原理,我们完全可以撬动超出自己“力量”范围之外的东西。

寻找到孩子的兴趣易燃点,就如找到激发他学习热情的杠杆支点,只要加以适当的升温,点燃星星之火,便可形成燎原之势。只要孩子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便会建立起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带动其他方面的成功,正如蜂窝热效应那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