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教改——思维+工具

厦门·思维导图学习感悟

2019-07-31  本文已影响40人  喵不成猫

      非常感谢学校给予我们这次参加厦门《全国首届思维导图全学科理论+实践深度学习研讨会》的机会。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教育就是“科学理论+实践艺术”。

      “显性教育”(即成绩、技能、操行等)与“隐性教育”(即心智发展水平)二者,我们更希望能注重后者,让教育看见思考的力量。本次培训对思维导图的理论和实践有了初步认识,思维导图的核心功能是呈现思考的过程。主要两大派思维导图:博赞和濯源,前者更注重的是“感知记忆”,后者更注重“深层理解”,其实两者的实践都离不开培养学生“学习力”。思维导图的结构化思考:提要素、理关系、建结构、明功能。全学科的教学本质一致——借助知识学习,利用思维导图呈现思考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而原本的我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原本的思维一般是自由发散的、基于经验的,要使得思维结构化,则需要一定的训练。

      我个人对“思维导图”的绘制理解:一、明确中心主题;二、定主干,主干之间必须是统一标准,并非唯一;三、延分支,明关系;绘制中关注“总分、并列”关系。比如数学学科,给某个单元或某节课做一个思维导图,更要去体现“概念及概念关系构成的思维结构”,对“知识本质、知识规律”的理解,那就真正的用到思维导图,呈现出:从点状到网状、零散到系统的形成。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理论”,“实践艺术”的体现那便是思维导图给我们的感性的外核,理性的内核。总言之,思维的形成在个人,突出思维形成过程才是理性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