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下晴空》读后感

2019-05-29  本文已影响0人  zhouxiaoqianmm

  机缘巧合,也可能是冥冥之中注定,在参加5月18-19日由赣州市人民医院举行的海西消化论坛后,我认识了北京301医院的李闻教授。确切地说,他不认识我,而我却因内心崇拜着学识渊博的教授,控制不住的加了他微信,想谢谢他在会上的授课。说是同行,但是我觉得,教授身在医学金字塔的顶端,而我处于最底端,即使加了微信,我们之间也不会有很多交集。教授太忙,而我也没有那么高端的专业知识来咨询。但是那天教授也不嫌烦的跟我聊了几句,这让我受宠若惊。一般情况下,有机会去赣州学习,听全国各地来的专家授课。结束后专家都会礼貌性的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让大家加好友,方便以后的交流。我一般很有自知之明的,不会加(原因如上所述),这样也避免了给人家带来那么多尴尬,毕竟以后加了也只是静静的占着朋友圈的位置。你又不是这个圈里的人,即使加了那么牛逼的人的微信,又有什么用呢?

我记得5月18日的下午,通过主会议室的幻灯片,看各位消化界的professors演示操作消化内镜。我之前从未学习及操作过消化内镜。所以兴奋的同时,我也看不懂这些操作,好在有解说,不然我看来看去都看不出哪里有问题。记得印象很深刻的是李教授给一位胃间质瘤的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术。教授很顺利的把内镜管插入,几乎不费力就找到了病变部位,也很快速的把瘤子的周围切开口子。当时我就很震撼,心想着教授怎么扫视一下就能找出病变部位?这也太厉害了吧?因为我不专业,我就依稀记得这个瘤子好像很大,内镜似乎有点不够大,李教授也费了一些心思才切完。当时我又觉得,瘤子大就应该交给外科医生,在患者肚子划一刀,然后把这瘤子揪出来。后面才听教授说了“内镜外科学”这个新词。和李教授的聊天终止于他给我介绍了《刀下晴空》这本书。

《刀下晴空》读后感 《刀下晴空》读后感

光看书名,我以为又是作者讲述自己当外科医生所总结的一些专业技术及经验。(自身的局限思维啊)看了之后觉得有很多新发现。这书是教授的导师钟尚志先生所著。(原谅其实我之前也没听说过钟先生)。觉得既是大咖的师傅,那就更接近“圣”了。都说佛渡有缘人,我看书也渡有缘人。鄙人有幸拜读钟先生的书。

《刀下晴空》读后感

钟先生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有关自己求学、行医、带教时的事件及感想。我映象中的外科医生形象是手巧、眼快、严谨、脾气爆。但是看钟先生的文字又觉得他脾气应该不算爆。好吧,起初内心还给他脑补了一个形象(七尺男儿,英俊又严肃,一种不威自怒的气场,穿着一件干净板正的白大褂。领着一群由副教授、进修医生、住院医生、实习医生等组成的浩浩荡荡的队伍出现在病房里)。看完这本书后我上网一查,看到先生的图片后,突然想起我脑补的画面,真是犹如坐过山车。但是不影响钟先生的文字带来的喜悦。可能大咖都更接地气,所以我这菜鸟也能看懂书本。看懂不代表自己做得到。对于先生写的作为医生需要如何打好知识基础、如何与病人沟通、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等。我很认同这些观点。比如先生说:“近年来听筒已逐渐沦为医生身上的饰物。随便把听筒在病人身上印两下,甚至连耳筒有没有放进耳朵里也不太在意,这不是听诊,这是敷衍,是装腔作势,是扮嘢。”听诊是诊疗中的最基础的体检,可能也正是因为太基础了,所以我见过很多同行甚至连听都不听一下。日后在工作中一定要尊重病人,把病人当做平等的人对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扎实的基础是基本要求。期待自己以后工作会做的更好,仁心保驾,不断提高技术,也能不忘初心,保护好对医学的热情。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即使处在最底层的医院,也会有病人需要你。能在别人的生命里留下一个美丽的片段,也是好的。

谢谢李教授!也谢谢钟先生的文字!世间之事讲究机缘,一次短暂的“邂逅”,可能会改变我的后半生学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