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经济与国家》第一章
2018-07-26 本文已影响95人
光族
经济学和心理学
经济学和心理学有困扰我的地方:他们之间有交叉,又似乎有一方决定另一方。经济学这门学科就显得难以独立,看似闭环的逻辑链条,总有被心理学一攻而下的可能。罗斯巴德以下的分类帮我理清了这对概念:
为什么选择不同的目的:心理学。
人利用手段达到各样所选择的目的的这一事实的形式推论:行动学。
经济学属于行动学的范畴,它不仅讲究目的还要谈手段。这就很好区分了心理学。
目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表(是诗和远方还是眼前的苟且),排序会有不同,这也说明了价值是主观的;
手段,它有两个特征:稀缺和排他性。
目的的达成,需要手段去落实。没有手段支撑的目的,并不属于经济学范畴的“目的”,可能可以归属于心理学的“目的”,在经济学里这类目的应该归类于“幻想”。
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萨伊定律也是这个逻辑的延伸。
萨伊定律:供给决定需求。
0数学
奥派较其他经济学派有个显著的特征:很少用数学。我以前的认识是:语言就够用了。罗斯巴德进一步给出了科学哲学上的理由,也就是奥卡姆剃须刀原则:
如非必要,勿增实体。
社会规律用语言就可以一次性表达清楚了,就没必要先总结成数学公式再“翻译”成语言。
数学,也是门语言,它应该用于和这个宇宙对话。
边际效应
人的行为发生在边际。
边际效应递减,这是对目的而言的,因为边际单位因目的不同而不同。举谭叔在《一课经济学》中解读的例子:
例如张三做蛋糕需要三个鸡蛋,面包两个鸡蛋。如果增加做蛋糕一个单位的鸡蛋(也就是三个鸡蛋),那么边际效用就递减了。
这样去理解边际效应递减才是严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