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思维:善用杠杆,事半功倍

2023-03-27  本文已影响0人  小绿逗

乘法思维:善用杠杆,事半功倍

这里的“杠杆”,是什么意思?

比如,

一个人,

只要能把一个本领练到极致,

在一个领域做得出类拔萃,

就会有很多人请他用自己的专长来做事。

他们解决一个问题的努力,

就可以重复地用来解决类似的问题,

不需要重头再来,这就是在发挥杠杆的作用。

善用杠杆的人,

能够把一个技能反复使用,

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能够做到“一鱼三吃”。

不善于用杠杆的人,

每做一件事都要从头开始,

每一件事都是在做加法,

加法自然没有乘法做得快。

能否用好杠杆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个是事情本身,另一个是人本身。

比如,

你本科学习的是数学或者理论物理学,

那么研究生阶段就可以选择几乎所有理工科的专业,

只要再补两三门专业课就够了。

今天在华尔街从事金融的,

很多是学习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的,

也就是说,打好数学或者理论物理学的基础

将来有可能做很多事情,

因为这两个学科教给人的都是最底层的逻辑。

相比之下,

如果在大学学习的是某一个专业特定的技能,

换一个专业几乎就要从头做起。

如果有条件,

在打基础阶段要做好通识教育,

因为通识教育所获得的知识适用的范围特别广。

再举个例子,

在计算机行业,

所有课程或者知识都属于下面三种中的一种:

和系统有关的,和算法有关的,以及和应用有关的。

前两种学起来比较难,

但是具有杠杆效应,学好了之后一通百通;

最后一种知识最实用,学会了马上就能工作挣钱。

很多人改行学计算机,为了尽快看到效果,

都会去学最后一种与应用有关的知识,

但是这些知识的可复用性比较差。

一个没有算法和系统基础的人,

会发现自己那点应用知识过时得特别快。

今天搞信息技术的人会出现“35岁中年危机”,

原因不难理解,

他们掌握的知识不具有杠杆效应,

而且其价值每三五年就衰减一半。

相反,一些受过科班训练的基础扎实的

从业者就没有这个问题,

因为他们知识的基础是算法和系统。

遇事该做加法还是做乘法,

其实反映出人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些人一定要强调每件事的特殊性,

他们就习惯于做加法;

有些人则能看到事物之间的共性,

他们就会通过做乘法极大地提高效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