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
在小说的内容梳理上要千头万绪。因为读过很多次,书中的内容较为熟悉。无可置疑的,《百年孤独》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但要说它为什么伟大,很多人是说不出来的。或者可以换一个提问的方式,它与《战争与和平》、它与《红楼梦》、它与《堂吉诃德》的区别,关于《百年孤独》的独特之处、唯一之处、与众不同之处。一是在小说形式上,可以回溯到小说的历史来看,小说伟大的两个标准,不外乎创新或者集成。创新,即像卡夫卡《变形记》,小说从现实主义的叙述方式创新出一场全新的叙事盛宴。集成,就如浪漫主义在雨果这里发挥到了极致。《百年孤独》里像猪尾巴、食土症、死而复生等情节是不合乎常理的,违背常识的,在文学语境里,我们将其称为梦的表达方式。《百年孤独》是梦与现实的统一。它不讲原因,只叙述事实,它没有固定的叙事框架,没有悬念,甚至没有主角,它似乎不屑让自己的小说悬念迭出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它只是用第三人称平稳语气忠实的记录着百年里一个家族发生的光怪陆离的奇事以及兴衰荣辱。它是平静的,它的叙述自然地律动,如同潮汐,它从不吸引你,它淹没你。二是在小说内容上,在长达百年的时光里,马贡多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失眠症,战争,自由派与保守派的和解,美国人的到来,香蕉公司工人的大罢工,被遗忘掉的大屠杀。它让人们看到工业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欺凌掠夺,军阀的残忍无情和政客的无耻,用失忆症和被人们当做不存在的大屠杀来讽刺人民的集体无意识。《百年孤独》集中了拉丁美洲的土地上所有的古老神话、民间传说,它将一部拉美自由解放史揉进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里,它是整个拉丁美洲的缩影。它是民族的骄傲、世界的瑰宝。
在小说的主题分析上要抽丝剥茧。家族七代人一遍遍重复的姓名如同解不开的咒怨般萦绕盘旋,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沉重感,而书中有意无意地将同一时代辈分的人物交叉叙述更使人物关系复杂化,死而复生和俄狄浦斯情结的演绎在这种叙述之中更显得扑朔迷离。家族七代人无非两种命运,死于非命,孤独终老,这里不禁自我,这又何尝不是人类的命运。人类个体的渺小在书中被无限放大,当人类一次次试图超越自身局限去看清去思考自己的位置时,所得到的除了更深的虚无和无力感之外,别无所有。书中有人曾把爱情,把事业,把家庭当做生活的全部,但最后又轻易的改变。枕边人新鲜不过最初的一阵,事业拼搏到后期遇上瓶颈也就胆怯后退。没有什么可以永垂不朽,没有一生一世的陪伴,孤独和失落才是人生常态。你从迷茫中挣扎着走出来,奋斗一生,发现这世上竟然什么都不值得留恋,竟然什么都留不住。宛如红楼一场梦,梦醒后,人去楼空。人类只有一种命运。
在书的选择上要量力而行。《百年孤独》翻开过很多次,再多次束之高阁。这次因为写读后感,原原本本的读完了。一次阅读噩梦,我不知道是自身才疏学浅还是文化差异导致或者作者确实文笔晦涩,总之阅读的感觉就是四个字:囫囵吞枣。偶尔似懂非懂又觉得作者基本上是在故弄玄虚,有时候枯坐小时只能翻十页。我想,既然读得这么痛苦,为什么要读?现在我愿意读的书主要有两种,一是为学习的读,依据自己的需要。这类书结合自己需要提升的方向小心地计划,不是非看不可的书就绝不列入书单。世上的行业越分越细,有关的书越来越多,面对着恒河沙数一般的书,怎么读?朱光潜先生说过,“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以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数部。”所以说,比起读书,更多的要在选书上下大功夫,因为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每多一本新书,就要从书单上剔走一本老书。这份书单,是先去估算自己的寿命,再衡量自己阅读的速度与效率,得出的一生读书总量,这份书单好比一盒火柴,读完一本划掉一根。直到最后那根火柴燃尽,纵有再多的好书,这个世界纵有再多的好风光,也都不再和你有关。二为愉悦的读,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趣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