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中看到的家庭幻象
最近看了好几部电影,不同的题材,不同的类型,无一都指向了一个核心关键词——家庭。
我们生于家庭,长于家庭,归属于家庭。
家庭于人而言就像寄居蟹的“蟹壳”,这一生无法彻底脱离。每个人都被打上了各自家庭的烙印,不管是上天入地,还是走南闯北,逃离的只不过是物理距离,而植根于内心深处的“家庭大树”,它的树根疯狂而又稳固的牢牢的抓住每一个属于这个家庭的成员。
01.《完美的世界》
在《完美的世界》中,布奇只至生命的最后,他想到的并不是伤害菲利普,而是努力的向菲利普靠近,道出了内心深处最沉痛的呢喃“我这一生只杀了两个人,一个是伤害了我的母亲,一个是伤害了你。”即便明知是垂死挣扎,依旧没忘记为菲利普争取实现小小愿望的保证。就像每一次布奇伤害他人的动机,并不是基于他人惹恼了自己,反而都是“父母对待孩子有没有爱”,“父母对孩子有没有耐心”,“父母有没有伤害孩子”,“父母有没有平等的对待孩子”。
02.《小妇人》
我想任何人在为人父母前,可以将《小妇人》作为一部胎教电影,或者一本胎教的读物。
也许我们自身从起源家庭中无法获取爱的养分,但不影响我们从其他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去学习其他家庭的优良作风,以此来获取家庭教育的营养成分。
这里抄录一句母亲对女儿们说的话:“没必要在乎别怎么说、怎么想,我只在乎你怎么看自己。如果认为自己的价值仅在于修饰的外表,那么,我担心,你会成为一个徒有其表的人。时间会吞噬所有表面的美,却始终无法磨灭你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你的幽默、善良品质、道德和勇气。这才是我希望你拥有的,我多想给我女儿一个更为公正的世界,但我相信你们会使现在的世界更美好。”
03.《荒野生存》
克里斯托弗,真理、自由的极致追求者。
造就克里斯放弃一切,头也不回的踏上一条追求真理的路,或许,他的家庭也贡献了一部分“燃油”。
父亲骗婚,母亲自我催眠装作看不见;父亲无责任底线不赡养孩子,母亲装聋作哑。父母亲极致的物欲,对金钱的痴迷和炫耀。这是一个即便有真情也很难被相信的家庭。
同时,这个家庭充满着争吵,不加掩饰的争吵;充满着控制,父母自以为是的给予孩子他们觉得孩子需要的东西。
至少整部影片中,有很多个镜头流转到讲述克里斯家庭轨迹时,在关于家庭的描述中,克里斯的情绪是隐忍而又克制,时常会有揶揄,如果可以回到父母相遇的初始,会建议他们不要相爱。
做个假设,如果克里斯的家庭不存在欺骗、物欲、控制,是否他会给父母报个平安,至少写个一封两封信以此来与父母做一个正式的最后告别。
04.《猫鼠游戏》
一切的起源于一个午后,放学回家,父母各坐一方,律师直白而又残酷的告诉你,你的父母准备离婚了。
16岁的弗兰克从此离开了家。在他的内心深处,从此再也没有了家。
离开了庇护,即意味着得自己努力去生存。在一次又一次用正规的支票去提取父亲赠于的钱被拒绝时,当已经无法用正规方式来获取生存的必需品时,走上一条不正规的犯罪道路,但是能够活下去,似乎并不是不可以理解。
在豆瓣上看到一句短评“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孤独的孩子。”在每一个应该与家人团聚的时刻,他能打电话的唯一对象只有警探卡尔。
如果没有这场离婚,弗兰克也不会遇到那只“信任、理解、肯定”他的猫吧。
有一份堂堂正正的工作,光鲜亮丽的外貌,稳稳当当的不菲收入,完完整整的一家三口,就是“有爱”的一家人吗?
或许,应该思考的不是家庭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而是背后组建这个家庭的男人和女人,他们对自己的了解,对生命的了解,对爱的了解。
在决定带来一个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定要慎重选择,自己是否做好了对另外一个生命负责,能否给予另外一个生命足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