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乡愁--和马少军老师的一次探讨

2017-12-18  本文已影响0人  酒泉潘建军

悼念诗人余光中的一篇仿写拙作,马少军老师和朋友的关注,多多少少让我有点小兴奋,忍不住思考了一些关于乡愁的问题。

中国文人,骨子里有一种“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节操之气;“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侠气;“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豪气,“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爱国情怀,这些集合起来,就是中国文人高尚的家国情怀,无疑,乡愁就是这种情怀里最能击中人内心最柔软处的那一个。

潘建军:贫瘠的原野,飘扬的是快乐的泪

少军按: 

        说来惭愧,我没有怎么读过余光中。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批阅学生作文的时候,老看到他们引用这么几句话:“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说李白呢。

        开始也没太在意,我还心里想着,这么矫情的话,一定是秋雨写的。但当好多学生都引用这几句话的时候,就引起了我格外的反感。因为我知道,这些孩子一定是又上了外面的作文辅导班,老师给传了几招,其中有一招就是引用几句大话吓唬人。而且那些大话他们都是背下来的,基本每篇文章都用得着,这反倒暴露了他们的缺点。所以我一直呼吁真诚的写作,反对这种虚假的矫情。

        但我确实没有想到,这竟然是余光中《寻李白》一诗中的句子。

        这是我的孤陋寡闻造成的误解吧。

        至于《乡愁》,我也一度认为这首诗被赋予了某种政治上的意义,从而成了余光中的一张名片。而余光中自己也说:“凡是中国作家都有一点乡愁,不管是不是到海外去。二十年后的上海就不是当年的上海了,二十年后的湖南就不是以前的湖南了。时间变化,也会带来乡愁,乡愁也包括历史文化,也不仅仅是地理,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还取决于时间。《乡愁》那首诗很简单明了,看完就会背。大半人也不会去追踪我的其他诗,所以《乡愁》就等于我的一张名片,它垄断我的观感,这张名片大得把我整个人都遮住了。其实我的作品把乡愁拿掉,还很多彩。比如说,我去大陆演讲,说:‘今天不讲乡愁了’,大家好像很失望。”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其实一直没有好好读过余光中,包括他的《乡愁》。直到他前几天去世,朋友圈好多人发文纪念他,我才摒弃偏见,认真地读了一遍。我才发现,乡愁虽然是大家普遍容易体验到的一种情绪,但只有在余光中的笔下,才显得那么简约明朗,一首短诗竟有娓娓道来的感觉。加上诗句的节奏和韵律特别好,慢慢地读出声来,才能提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优雅,什么叫深情。

        我对余光中的误解,在潘建军的诗中找到了答案:

年轻时候,

读你,

读你的诗,

真的不懂愁煞滋味,

贫瘠的家乡原野,

飘扬的全是快乐的泪。

因为年轻吧,怎能深味这悠长的乡愁呢。

题记:得知诗人余光中去世的那一刻,忽然泪流满面,一个诗人的时代结束了,结束的是深沉的乡愁时代,但愿迎来家国情怀时代。喜欢余光中的诗是因为:工整如传统中国诗,有韵味最中国味,深刻最震撼人心。故仿写一首,悼念余老先生一路走好,天堂只有美好没有乡愁。

年轻时候,

读你,

读你的诗,

真的不懂愁煞滋味,

贫瘠的家乡原野,

飘扬的全是快乐的泪。

后来时候,

再读你,

读你的乡愁,

才知你好累好累,

妈妈的白发,

飘到这头又到那头。

再后来时候

品你,

品你的家恨国仇,

才知你深沉的乡愁,

是我在岸边这头,

家在岸边那头。

现在的时候,

懂你,

懂你的家国情愁,

今天你去了,

去到你的天堂,

那里再也没有深深的乡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