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 欧美部分 下编(第四章 后现代主义文学(3))

2019-06-13  本文已影响0人  考文学
 

编辑 |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第三节 贝克特 《等待戈多》

【考点】

一:贝克特的荒诞派艺术观:反戏剧。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贝克特一生共写了几十个剧本,其中有三种最重要,这就是《等待戈多》、《剧终》和《啊,美好的日子!》。

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他要开辟“过去艺术家从未勘探过的新天地”。《等待戈多》正是他这种主张的艺术实践。如果按照传统的戏剧法则衡量它,凡乎没有哪一点可以得出满意的结论。它没有剧情发展,结尾是开端的重复;没有戏剧冲突,只有乱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人物没有正常的思维能力,也就很难谈得上性格描绘;地点含含糊糊,时间脱了常规(一夜之间枯树就长出了叶子)。但这正是作家为要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而精心构思出来的。舞台上出现的一切,是那样的肮脏、丑陋,是那样的荒凉、凄惨、黑暗,舞台被绝望的气氛所笼罩,令人窒息。正是这种恶梦一般的境界,能使西方观众同自己的现实处境发生自然的联想,产生强烈的共鸣———人在现实世界中处境的悲哀,现实世界的混乱、丑恶和可怕,人的希望是那样难以实现。

二:《等待戈多》 

1.主题

存在主义: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戈多的意义:上帝、希望。

等待的意义:“人生就是一场无尽的等待”,“明天会更好”。

悲观绝望和冷峻反思中的惊醒提振。

2.艺术

荒诞的思想内容和荒诞的艺术形式,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就整体艺术构思来讲,贝克特将舞台上出现的一切事物都荒诞化,非理性化。在一条荒凉冷寂的大路中,先后出现了5个人物,他们记忆模糊,说话颠三倒四,行为荒唐可笑。

一、消解情节和动作。剧中的情节和动作被压缩到了最低限度,只剩下静止的“等待”。人物在等待中无聊地谈天,语言和行动总不相符。生存不是像它表面的情形那样,呈必然的线形发展状态,它完全有可能是一个圆圈:既无起点,也无终点;没有变化,没有意义,也没有目的。

二、循环式的结构。该剧的第二幕几乎是第一幕的完全重复。戏演完了,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结尾又回到了开头。两幕戏似乎可以合为一幕。

三、人物无性格。剧中先后出现了五个人物,他们记忆模糊,说话颠三倒四,行为荒唐可笑。两个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他们等待戈多,但不知戈多是谁,也不知为什么等他。他们没事找事,没话找话。他们嗅鞋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波卓一夜便变成了瞎眼的残废。幸运儿其实是个奴隶,剧中只说过一次话。那个传话的男孩,第二次出场时竟不知道第一次传话的是不是自己。

四、语言荒诞。剧中人物的语言往往是驴唇不对马嘴,他们说话只是为了打发没有意义的时间,但似乎又有某种难解的深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