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我又变回了那个初次进城的乡巴佬
-1-
小学六年级毕业之后,我第一次进了城。
进城的机会源于村里远嫁的姑娘婆家造新房,当然,村里没进过城的孩子不止我一个,因此,当本来想着给女儿撑撑门面大娘看着大巴车上都是一群孩子的时候,脸色并不好看。
为了这次进城的机会,我妈早早的就给我买好了新的牛仔裤,村里的路只要下雨就满是泥泞,为此,临上大巴前,我妈才忙前忙后的给我换上了新衣服。
大巴车开了,坐在车上的孩子无比兴奋,站在车旁不能进城的孩子脸上都挂着失落。
村里大伯的女儿前几年出门打工去了,打电话回家时,大伯问她现在在哪儿,她说在北京路。大伯没听懂,以为她在北京,为此,大伯自豪了好长一段时间。
毕竟村里那么多人,只有他女儿到过北京。
大巴车一边开,我的思绪一路飘。城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北京路到底是一条什么样子的路?
-2-
大巴直接开到了远嫁的姑娘的婆家。姑娘的婆家在城边上,条件和村里并无差别,唯一好的是他们村里的路都是柏油路,即使下雨也没有一点泥泞。
我们一群小伙伴吃完饭之后便在柏油路上玩跑电游戏,天渐渐黑下来,我有点想回家了。
村里大娘只包了来的车,回去的车费自理,时间也自己安排,因此,晚上我们也不在她女儿家住。
另一位大娘的女儿也嫁在城里,按照出发前大人们的的安排,当天晚上,我们跟她去她女儿家里住。
所有人都吃完夜饭之后,大娘的女儿女婿也来了。大娘的女婿骑着摩托车载着我和另外一个女孩子,大娘和她女儿带着其他孩子去坐公交车。
那是我人生之中第一次骑摩托车。
-3-
晚上安顿好之后,大娘的女儿女婿带着我们一群孩子浩浩荡荡的出门逛街了。
那时候的城很小,基本只有一个街心花园可以逛。街心花园呈圆形,中间是一个小小的公园,公园中间有个喷泉和一个大电视。
那时候村里男女老少嘴里都会说一句顺口溜:有钱无钱,逛街心花园;有事无事,到街心花园看大电视。
在那时的我的眼里,这么一个圆形的公园和几家打折降价声音巨大的店铺简直就是现代化大都市的模板,以至于很久之后,我都以为大城市都是这样子的。
那天晚上,我们三个女孩子合伙买了十块钱三件的衣服。因为我年龄最小,所以我只掏了三块钱。
那件三块钱的衣服我穿了很久,直到我初中长高长胖,衣服穿不下了才把它淘汰掉。
那是我自己给自己买的第一件衣服,我清楚的记得那时候这件衣服也没坏。
-4-
高中时,学校就坐落在距离街心花园不到500米的地方,但由于学业繁忙,我也很少能出校门。
大学的某一个暑假,我偶然一次路过街心花园,相较于远方的大学城时代天街来说,它是那么的陈旧,简陋。
因为长期没钱,所以我很少进店消费,我害怕看到店员急切的想让我买单的眼神,我害怕店员殷勤的推荐和睁眼说瞎话的夸赞。
直到我自己工作有了一点点积蓄之后,我才慢慢的从淘宝走进了实体店,我才敢光明正大的在店员面前表现出我对这件衣服的真实感觉。
-5-
今年,一年一度的工作会议选在了省会进行。吃完晚饭之后,一群人兴致勃勃的向东百进发,同事说,去看看我们一个月的工资到底能买点什么东西。
东百的衣服很贵,随便一件毛衣就一千多,随便一件大衣就三千起步,实在超出了我们的消费能力范围。
没过多久,大家的兴致便所剩无几了。
时不时路过一家店,看着衣服挺好看,但是想着它的价格,便试试的心都没有了。即使试了衣服,我也对店员格外的客气,仿佛因为明知自己囊中羞涩无法购买这件衣服还来给她造成麻烦而抱歉。
前后不过逛了一个小时,走出东百时我已精疲力竭。
看着省会中心夜晚的车水马龙,恍惚间,我又变成了当年那个初次进城的乡巴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