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沈从文的《三三》有感
早上一家人一起出门,先送了孩子去上学,再送了老公上班,然后,我又翘班溜回家来。
一心想着前两日卓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赶紧打开电脑,认真细读起了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三三》。
老师要求:
阅读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可以写自己的感悟,也可以谈其中一个小点,不过,建议从写作手法去思考,从构思去分析,从主题去感悟。
下面我就班门弄斧,就今天阅读后的思考,浅淡一下自己的几点感悟。
其一,语言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小说中作者用词朴实,简洁,且通谷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人对主人公小时候的调皮可爱,以及长大以后对爱情的朦胧向往、纠结,印象深刻,忍禁不住对主人公心生喜爱。
整篇小说,一万五千多字,读后感觉是行文流水,犹如有人在向你娓娓道来。
例如:
“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的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
“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上面这两段话,描写自然亲切,如作者亲眼目睹了一般,向读者娓娓讲述着一个邻家小女孩的故事。小姑娘的调皮可爱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看到,自然朴素的、贴近生活的语言,能够更贴切地表达出生活场景,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其二,开头做好铺垫,定好故事的基调。
小说开头就为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做好了铺垫,并确定了这是一个乡村故事的调子。
故事主要以杨家碾坊作为故事发生地,且以杨家碾坊的来历徐徐展开。
例如:
“……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
“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
这些描写,为故事做了铺垫,并定了调。
正因为如此,杨家碾坊的生意热闹,杨家虽无男丁,却也能母女生活无忧,自给自足。而少女三三也因为如此,才保持了少女独有的天真、烂漫以及有时爱耍小性子的少女姿态。
也正是这份生活的安稳与平静,如一潭止水,让后来别人不经意的玩笑话,如一股东风刮皱了一方平静的池水,在少女的心田掀起了波澜。
少女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想要离开这里,去未知的城里。其实也表达了作者不甘生活现状,向往更广阔的天地。
其三,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
小说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来烘托主人公的情绪与无奈。
比如: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运用排比的手法,快速转换时间,由年仅几岁的幼年三三,一下子跳跃到了年纪十五的少女期,时间跨越幅度大,却衔接自然,没有丝毫的突兀。这个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借鉴的。
再比如:
“当真说来,三三的事,鱼知道的比母亲应当还多一点,也是当然的。三三在母亲身旁, 说的是母亲全听得懂的话,那些凡是母亲不明白的,差不多都在溪边说的。溪边除了鸭子就只有那些水里的鱼,鸭子成天自己哈哈哈的叫个不休,哪里还有耳朵听别人说话!”
这段话运用了对比,拟人的写作手法,描写出了少女心事无处诉说,无人能懂的烦恼。因为三三从小与母亲相依,身边没有朋友,只能向水里的鱼儿诉说心事。
我想其实也表达了作者的心事身边无人能懂,无处诉说的苦闷吧。
还有,运用衬托的手法,表达出人物的心情愉悦。例如,后来应白帽子女人的邀请,三三与母亲拿鸡蛋去大砦,看白脸男子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人物如何高兴,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出小说人物的心情。
原文是这样的:“过桥,过竹林,过小小山坡,道旁露水还湿湿的,金铃子象敲钟一样,叮叮的从草里发出声音来,喜鹊喳喳的叫着从头上飞过去。 ”
其实在写作中,很多时候运用这种间接的表达方式往往更能打动人心,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愉悦感。
其四,赋予人物灵魂。
不论是写文章,还是写小说或故事,都要言之有“情”。这个“情”是指情感或是“灵魂”。
写作者不能只是光为了写文而写文,或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如果仅仅是这样,我们就算不上是写文了,只能算是完成了一个任务而已。
因为如果写出来的文章没有情感,只会是一个花架子,一看便忘,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没有情感就没有了灵魂,只是一具躯壳,很难让人记住。
因此,我们写作的时候,要在文中表达出自己情感或者是写作者的某个观点。
比如本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叫三三的女孩的故事。主人公三三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在平静的乡村,生活自给自足,日子过得安稳,但单调。一日,总爷家的管事和一个年轻的白脸男子来散步,两人的玩笑话,引发了三三对白脸男子的少女情愫。
三三看到城里人的不一样,开始向往城里,想离开家乡。后来,三三知道管事向母亲提亲时,又有些耍小性子,心中纠结。隔了一段时间,三三与母亲都没去送鸡蛋,看白脸男子。
直到有一天,三三与母亲去寨子里陪待嫁的新娘子,遇见了白脸男子的女看护,答应去看白脸男子。当她再去时,男子却死了。
小说通过主人公三三从心事无人懂,触动,到向往,到纠结,少女初恋夭折。
表达了作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身边无人能够懂得自己,心事无人可诉的苦闷,和作者幻想要安稳、平静的生活,却又想要冲破这种思维,向往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例如:
三三一面走一面总轻轻的说: “三三不回来了,三三永不回来了。”为什么说不回来,不回来又到些什么地方来落脚,三三并不曾认真打量过。
表面上看是写主人公向往外面,不想再回来,却又迷茫,不知该落脚何处。
其实,也表达作者写这篇小说时,心中迷茫,心中有理想,有想法,却不知何去何从。
因为作者写此小说的时间是一九三一年,当时正是我们国家动荡不安,国共两派斗争的时期。
再例如:
.....三三站立溪边,望到一泓碧流,心里好象掉了什么东西,极力去记忆这失去的东西的名称,却数不出。
看似是写主人公三三因为白脸男子的死,而对他生出的少女情愫夭折了,一时心乱不知该如何。实际上也表达出了作者心中迷茫。
以上仅是个人阅读感悟,如有不当之处,还望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让学生于阅读中思考,于阅读中学习前人的方法与经验,督促学生成长,老师的教导方法真的很好。感谢老师,期待老师的下一次作业。
欢迎点赞关注,我是平原雪,写作路上愿与你一起学习,交流。点击下面蓝色字体,免费开通简书会员,愿我们在简书一起成长!
平原雪邀请你免费开通简书会员
如果你愿意坚持在简书深耕,可以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开通简书会员。
开通后简信我返贝,(仅限首次开通会员,月卡返180贝,季卡250贝,年季500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