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8兴成长打卡
先回答下唐校长的问题。
一、在教学中你最常用的技术是什么?
信息技术类:WPS(文字、演示),CAD,PS,会声会影,极域电子教室,录屏,QQ影音工具(主要转码),希沃(主要用来控屏和监控),CCtalk……
二、在教学中你用技术的困难在哪里?
计算机内存不够大,网速奇慢。
三、通过今天的课程你想如何进行提升?
避免故步自封,虚心聆听。
下面是我在听课时的一些感悟。
第一部分:
先说明下我的教学状况。目前我所任学科有:美术,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之前还教过语文,数学,手工-折纸,手工-中国结……
所以上课时我会不自觉的将很多学科内容杂糅到一起去。
比如上信息技术课时,要求学生:请用美术的思维去观察颜色,线条,形状……用计算机技术把它表现出来。
在比如道德与法治中:《家长的美》
要求学生自行使用计算机,上网查询资料,完成学案(学习单)。过程中只给予技术支持。
在美术课上,不自觉地讲述《山海经》中的三足乌……
今天听了唐校长的课后,我可以认定我以上行为可归类为:学科整合。这样的认知,让我很开心。
第二部分:
今天听课时,涉及到了“思维”这一词。我觉得非常关键。60后,70后思维固化得狠。今天的聊天群中就有论点:地区差异。
不可否认地区差异的存在。但那是大概的表述。落实到个人时,那叫:思维固化。来参加本次学习,本身就已经脱离了地区差异,还说地区差异……个人认为不合适。
我在课上常说的一句话:在学校里你可以学到很多,包括知识和为人处世。但还有更重要的,上学可以让你转变思维模式。
我老公是技术人员。很朴实、不说人言的人。有次回来大发雷霆:你说,现在的小年轻怎么那么不自觉?看着画图快,没人看着就偷懒!
不光是他如此说,很多人都发现这样的问题。80后,90后思维固化在了哪里呢?有人感慨,都是家长陪写作业陪出来的习惯。是那样吗?其实也不是。他们没有自我意识,认为都是给别人干的。
第三部分:
唐校长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未来需要怎样的人才?
唐校长也做出了回答。
之前为着自己的孩子,也是职业习惯的关系也想过这个问题。
我个人认为,未来需要的是可以自我学习,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在一次说课中我是这样表述的:现在我们处在一个科技爆炸的时代,人类学习知识的速度远远追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那么我们该怎么办?真的要像科幻电影里那样被AI控制吗?不!我们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我们有自主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有着自我学习的能力。
今天表述太过冗长,没有什么重点。看着笔记,想到哪里就记述到了哪里。给老师添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