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第一镜是什么?
何谓镜子?就是鉴。那世间第一镜,非风月宝鉴莫属。
《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鉴”,就是镜子。可这镜子很奇,能正反来看。
13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贾瑞病重奇得风月鉴,正照是活色生香的凤姐魅惑,反照却是一令人恐怖的粉色骷髅!以致贾瑞正照风月鉴,沉溺风月而夭亡。
这风月鉴正看贾府烈火烹油,反照直指贾府之衰,贾瑞死是贾府败的征兆,
风月宝鉴有正反两面,脂砚曾举“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梦里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你看,袭人(花)、麝月、秋纹(风)、茜雪,宝玉的丫鬟,似乎风、花、雪、月都占全了。但是,这风,这花,这雪,这月,却又是那样地不真实。
“开到荼蘼花事了”。梦醒之后,唯见一面镜子。原来,如宝玉一般,这不过是对镜一梦罢了。此镜,大约便是那面“风月宝鉴”吧。
更妙的有一人与镜子直接相关。麝月出现时,常有镜子相伴。
“窗明麝月开宫镜”。那次宝玉给麝月蓖头,被晴雯讥讽,宝玉说“满屋里就只她磨牙”。这时,晴雯转回来了,麝月便对着镜子里只摆手。
这一段非常好看。麝月除了她的口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就是这一次了。
说到“麝月”,似乎总是和镜子相关联(大约是因其形如月)。
其实麝月代指镜子,也是风月宝鉴的化身。
麝月是贾宝玉身边很关键的丫头。这麝月是宝玉身边最后的一位侍婢,是送走春光最晚开的花朵,应了诗签上所说"开到荼縻花事了"。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到麝月掣签时,有一段值得玩味的文字:"麝月便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这上面一枝荼縻花,题着"韶华胜极"四字,那边写着一句旧诗,道是"开到荼縻花事了"。注云"在席各饮三怀送春。"麝月问怎么讲,宝玉愁眉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酒。"说着,大家吃了三口,以充三杯之数。"
历代诗人以荼靡开花较晚,故把荼縻看作是送春之花。签上的那句诗"荼縻花一开,意味着"三春过后诸芳尽",良辰美景就要结束了。 麝月忠厚老实,心地善良。在怡红院几个大丫头中,她受袭人"陶冶教育"影响最深。袭人不在,常常留着麝月看家,所以在王夫人的眼中,袭人和麝月视为一体,遇事往往袭麝并举,如谈到宝玉房中丫头时说:"只有袭人,麝月这两个笨笨的倒好。"这就明显地把袭人,麝月与晴雯划清界线。宝玉虽然宠爱晴雯,但怡红院里的实权派丫头却是袭人和麝月。
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小敝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
她陪伴在宝玉最后,是正照反照贾府的镜子。风月宝鉴出场,麝月也就出场了,这不是很巧合的么?实际上,这就是作者的良苦用心。
吴世昌先生曾说麝月就是一面镜子,其论颇窥真趣。麝月正是来照贾府的衰败的,麝月在前八十回中皆是正面,所以前半部说的是风花雪月,后半部变故迭起,即为反照。风月宝鉴的作用就是这个。贾府之败由麝月做见证人,这是很可玩味的。她的诗鉴“开到酴縻花事了”。说的是酴縻花开得最晚,在群芳归位之后。酴縻乃是送春之花,而酴縻正是麝月的象征。
我们看63回众人抽签的事,其先后是有顺序的。麝月在宝钗、探春、湘云、李纨之后抽签,是说湘云在他们之后死。 麝月掣签,上有“韶华胜极”四字,又注:在席各饮三杯送春。胜极岂非春之尽乎?物极必反。送春,即是送三春之意,有云“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也可互相参照。三春去,麝月必返矣。
一到花袭人出嫁,麝月就要走了。但是脂砚有言“(袭人走时)好歹留着麝月”,可见麝月此时并不离去。作为风月宝鉴的麝月已经照贾府落败,所以还本归真。这才是“花事了”真解。
麝月是镜子,然而宝玉不能忘怀回风月,固有袭人箴劝之功。作者描写袭人麝月为一对,是有匠心的,先人不知而贬抑袭人,信可悲焉。麝月使宝玉照,袭人自箴劝,天生一对贤人。袭麝二人不可尽缺,否则宝玉号呼于青埂峰下矣。麝月终不能照醒宝玉,无可奈何而去。何谓无可奈何?下面研究麝月结局。
读过红楼且细心者应当注意到晴雯和麝月的关系。晴麝处处对立,为何?且看晴雯判词“一团乌云浊雾”,乌云浊雾自然挡住麝月(明月)之光,明月乌云自当对立。
其实,雪芹设计晴麝二人的艺术构思是很精巧的。有麝则晴难以逃出风月宝鉴的反面,所以晴雯死。晴雯(情文),麝月乃是风月宝鉴,所以无情,书中写的也可以看出来。晴雯是情的化身,所以引宝玉正照风月鉴,袭人因箴所以引宝玉反照风月鉴。晴雯的纯粹艺术形式存在就是阻止宝玉绝情而反照风月鉴,故而有芙蓉诔(情文),晴雯引情是书中一大机关,如同三姐引群芳归路一样。晴袭麝三人各为宝玉作引,因为所引道路不同,故晴麝两不相容,屡见屡闹。晴雯撕扇子,而为麝月不容,麝月行事又为晴雯不容。
这些从纯粹的艺术形式来看,就是风月宝鉴的正反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