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人际关系

海外学子留学在外,如何把握交往距离?

2017-08-23  本文已影响0人  知识周报

海外学子留学在外,如何把握和朋友、同学之间的交往距离?中国学生喜欢抱团,外国学生喜欢独来独往……事实是这样的吗?

对交往距离认知不同

张惠若正在美国波莫纳学院留学。她对交往距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我来说,和中美朋友相处,交往距离有别。这个区别主要在于中国人对友谊的独特性更看重一点。”她举了一个例子,在国内,如果两个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就会经常约出去一起玩、一起学习,二人会把这段友谊看作比较特别的一种关系。相对而言,美国人不太重视这种友谊的独特性。张惠若和美国朋友在一起吃饭时,随时都可能再加入这个美国朋友的另一个朋友,即使张惠若和那个人完全不认识。而和她一起吃饭的美国朋友及后加入的美国朋友都对此不以为然。

张惠若常常能感觉到国内外对朋友“独特性”的理解并不相同,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在一开始并不会影响到两个人的友谊,但是随着友谊的继续,往往她认为和朋友的友谊超过了普通朋友,但对方有些行为会给她一种“我的朋友很多,你没什么特别”的感觉。这会让她有些伤感。

严馨佳在2012年去美国留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了数学和环境经济双学位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环境政策研究。谈及和外国友人的交往距离时,她表示在美国这个移民国家里,人们来自五湖四海,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交往距离的认识和隐私的认知非常不同。所以,和朋友的交往形式也就多种多样。

如何选择看个人

大多数情况下,国内外朋友之间的交往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每个人认为的合适的交往距离都不一样,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把握尺度。有人处事比较独立,有人喜欢距离近些。

虽然在出国前,严馨佳就听说和外国人聊天时要避免谈一些宗教、政治等敏感话题。但是由于她所就读的大学和生活的城市比较开放,所以在这五年的留学生活中,她可以和朋友们畅所欲言,从个人生活到国家大事。在学校里,无论是学生还是教授,都会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尽管在彼此观点冲突时,大家会“毫不留情”地激烈辩论,但还是会互相尊重。

黄濛婷在美国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读书。她发现,朋友不论国内国外,只要关系亲密,都会聊私人话题。在她就读的学校,有些教授也会请学生到家里吃饭。但黄濛婷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崇尚独立,比起交朋友,她更注重自己的生活。所以她不太喜欢和外国学生一起喝酒、聚会、蹦迪,也不会和好朋友聊太多私人话题。

入乡随俗有多难

在意大利实习期间,作为公司中少数亚洲女性之一,严馨佳感受到了外国朋友和她相处时表现出的“不一样”。一开始,朋友们认为东方女性大多比较保守,不愿意有肢体接触,所以不会对严馨佳行贴面礼。随着大家交往的增多,严馨佳和朋友对交往距离的认识慢慢趋于默契,于是行贴面礼也变得自然。

张惠若认为,她身边大多数美国学生交朋友是为了有社交生活:聚会、喝酒和玩耍。但是中国留学生之间的交往则是为了彼此成为很亲近的朋友。张惠若刚到美国与朋友交往时,这种差异令她不舒服。但理解并接受这种差异之后,她选择和美国人交往时开启他们的交往模式,和中国朋友交往时,还是维持自己原有的交往方式。“这样可以让自己处于一种比较轻松的交友状态。”(周焙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