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我们仨》便是永远

2018-11-21  本文已影响0人  诗雪晴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2016年,杨绛先生,这位“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的老人,与世长辞,享年105岁。

我想,那一刻,她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仨团聚了。这是幸福的一家人,无论在天上,还是人间。

(一)

偶然间翻起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便禁不住重读一遍。

写《我们仨》时,杨绛先生92岁高龄。

我们不知道,在耄耋之年的她,是怎样伏在桌前,点滴回忆着他们三人这一生。

1996年,钱媛患脊椎癌离世,随后的1997年,钱钟书先生又逝世。

我们想象不到,一个近百岁的老人是怎样苦苦回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以及送别先生的丧夫之痛。但是,我想她是坚强的,是心有坚定力量的。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女儿和丈夫相继离去,空留杨绛先生一人怀念,那是怎样的一份凄苦。

(二)

文章写了杨绛先生和丈夫钱钟书自己女儿钱媛三人的故事。

这一家,是极为平凡普通的一家,却又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家人。

说其不平凡,因为融合了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研究学者,他们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书香门第之家,知识分子之家;说其普通平凡,是因其除了身份之外,更是苍茫世间平凡的一家人,也渴望极为简单平凡的幸福,他们相敬相爱,相生相依。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高质量的可奉为圭臬的情书。在那些烂俗的情书充斥之下,杨绛先生的情话更像是冬日暖阳,温暖的恰到好处。他们的爱,是揉碎在日常的琐碎,是融化在彼此的心尖尖上的甜蜜。

他们一家人的爱,有始有终,从始至终,相知相恋的钱钟书和杨绛结伴走过人生的艰难岁月,战火、贫穷、疾病、政治风暴,后来喜得爱女圆圆,相扶相持,尝遍喜怒哀乐。

杨绛先生做了一个梦,梦里全是生活中细枝末节的断章。梦里有国外的红茶牛奶、有穷困时的粗茶淡饭、有钟书带回的外国橘子。梦里有饭后的父女打闹、有闲散时的夫妻散步。梦里有阿圆为杨绛织的手套,也有钟书笔下的文字。一切温暖而美好,梦里,钱钟书对杨绛说:“从此以后,咱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死别之后,再无“我们仨”,只有杨绛先生一人,在回忆着“我们仨”。

整部作品,并没有甜腻腻的蜜语,有的只是日常生活的一些些碎片,平凡到我们大多数人会忽略掉,但是,在她的回忆里,在她的文字里,却又是那样的温婉悠长,历久弥新。她努力回忆着他们仨在一起的时日,那些琐事,那些悲欢,用柔软细腻的笔调把生活刻录下来,把彼此间的关怀备至和恰到好处的幸福感涂抹在笔尖。说到这里,我又有理由相信,当她伏案青灯下,思路随着记忆一点,一点回到以前,他们仨在一起的那些日子,她一定是务必幸福的。

对啊,回忆总是美好的。

(三)

整个作品分三部分。

前两部分以梦为托,虚实相生,把对丈夫和女儿相继逝世的过程虚化,估计也是老人不愿再多打扰父女最后的那些艰难时日,他们的离去,就像一场梦的初醒。

第三部分,是杨绛先生一人的回忆,和父女俩只言片语的照片(附录部分)。

用尽笔触,竭力将三人的一生细细回味,从生到死,从相濡以沫的幸福到孑身一人的孤独。

正如书中所说,“人间没有永远。”

面对生离死别,我们并无太多选择的权利,也终将不得不面对。可我们有权利选择过好这一生,去努力守护自己的家,去拥抱身边至亲至爱的人。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负光阴,不留遗憾,用力去爱,去坚守这世间最平凡、最幸福的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