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个世界批判很多, 批判性思考却很少?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则英文笑话,跟大家分享一下:
某甲有次去访问一位推理大师,并跟大师讨教推理的技巧。
大师:推理其实不难,就拿你来说吧!请问你家里有割草机吗?
某甲:有啊!
大师:会买割草机可见你家里有草坪,我推断你住的是独栋房子?
某甲:没错!
大师:住在独栋房子代表你已有了家庭,而且娶了老婆,所以我猜你多半是异性恋。
某甲:大师太强了,居然从割草机推论出我的性向。我懂了,推理实在太有用了!
某甲于是很高兴地回去,并且急着想试试新学到的推理技巧。隔天遇见了同事某乙。
某甲:你有割草机吗?
某乙:没有耶,怎么啦?
某甲:哈!我打赌你一定是个同性恋!
这则笑话让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知道哪里有便宜的割草机吗?啊不是啦!我真正想问的是,在科技越来越进步,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我们的思维推理能力比从前人更好还是更糟呢?
从众效应老实说我没有做过研究,但直觉告诉我,过多的信息反倒让现代人离深度思考越来越远,大家的脑子越来越懒惰,只有嘴巴(或是打键盘的手指)越来越勤劳,整个人类群体朝向妄下断论、人云亦云的路线前进。这与网络时代所主张的思想自由、独立思考等价值,恰好呈现矛盾的反差!
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
有个8岁男童误拿他人安全帽的案子。失主向警方报案,并且控告对方偷窃。男童的母亲在镜头前声泪俱下,宣称只是小孩子不懂事,却遭对方无情控告,实在太不厚道。
网络随即开始对那位失主的讨伐,甚至还有网友发起人肉搜索,要好好修理那位原告!没想到监视录像带公布,画面疑似那位母亲教唆儿子行窃,这才让那位失主洗清冤屈。
不对,冤情真的洗清了吗?会不会有人没看到后面的新闻,仍认定失主无情呢?当初发起人肉搜索与讨伐的网友,有没有人曾在自己的微博或者微信上道歉或澄清呢?更不敢想是不是有更多类似案件,根本没有录像带这样的铁证?
心理学上的从众效应,说的是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常常会以直觉当作判断的基准,要不就是跟着大家的想法走,原因在于人类虽然有个厉害的大脑可供思考,但用大脑思考其实跟用洗碗机洗碗很像,虽然洗碗机功能齐全且价值不菲,但只要启动就会消耗很多能量,而且花费不少时间,所以久了也就被闲置一旁。更何况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每天要处理的信息实在太多太杂,凭着感觉走、跟着大家做,可要轻松惬意多了!
但这种轻松惬意,很可能引导我们到一个很危险的境地。手机、微信、微博让大家拥有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能力,但相对于这种能力,我们的思维深度却越来越弱,越来越容易受到媒体或个人(例如声泪俱下的8岁童母亲)的操控。超强破坏力配上超弱思考力,就好比让一群五岁小孩待在木屋里,然后每人发给他们一个打火机…
有位大学生在公众号询问要如何才能锻炼思考的能力,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简单回答不要妄下论断,要试着了解事情的真相以及背后的原因,今天藉由这篇文章,把我的看法补齐,其实就是酝酿、反思、假设与验证八个字,
从众效应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在从众效应的作用力下,人们收到信息后会倾向快速地把事情简化解释:对8岁小孩提告 = 恶人;
这些不经思考的直觉反应就像是情绪发泄,当信息像水一样流入时,大脑却没有Hold住它们并且进行思考,只是迅速地排出与发泄,这样的模式纵使科技再进步,信息再畅通,思考仍是一样的枯竭。
所以第一步就是将眼前的信息好好酝酿一番,这世界上喜欢议论的人太多,不差我们的意见,让信息在脑中沉淀一下,并且进入反思的过程。所谓反思,就是与直觉唱反调,思考是否存在其他可能性。
当大家都说救护车被挡道是因为没公德心,我们不妨想一想,有没有任何可能,这其实与公德心无关呢?若真如此,为何很少听到消防车、警车被挡道的新闻呢?
这就是所谓的批判性思考。拥有批判性思考习惯的人,反倒不会急着批判事情,而是在下定论之前,反向思考其他可能的原因。
反思的过程会引导出很多假设,这就进入第三阶段。像是救护车挡道一事,除了纯粹驾驶没品之外,我就想到另外两个假设:
第一,很多驾驶根本没察觉到救护车:第二,虽然察觉到救护车,也愿意让路,却不知道如何做才好!
以上观察只能说验证了一半,如果我是相关单位,便会进一步去调整救护车的警笛与音量,并且给予救护驾驶相关的训练,再来看看挡道的状况是否改善,我想这比网络上的干谯多点建设性。虽然身为网友的我们难以直接执行这些措施,但至少多观察,多想想,一方面训练思考,同时也不要轻易就贬抑自己的国民素质。
救护车挡道的议题只是一个思考训练的实例,重点不是要谈谁对谁错,而是掌握事情的多个面向,进而找出可能的解决之道。习惯了深层思考,就算你的智商没有157,也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文|公子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