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上的一声叹息:《洛神赋》
在文学史上,因了一篇文字而成就一座城、一座山、一座楼阁的例子有很多,王勃的《藤王阁序》,崔颢的《登黄鹤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还有杜甫的成都,杜牧的扬州,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凤凰小城,都因了作者生华的妙笔而成为人们追逐流连的所在。同样,洛水,这条在古老的历史中浸染千年的河流,也因了曹植的一篇《洛神赋》而灵动非凡。那“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洛水女神,那“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仙姿妙态,那“恨人神之道殊”“哀一逝而异乡”的幽怨与哀伤,还有那便是追上高岗也只能望而兴叹的绝世才子的慨叹与怅惘,为一条河、一座城注入了太多的柔情与浪漫。
一篇传诵千年的文字,一段迷离朦胧的传说,成就了洛河异样的美。
洛水上的一声叹息:《洛神赋》一
说起洛河,有个名字始终绕不过去,那就是曹植曹子建。千百年来,这个被追谥为“思”,被皇家厌弃到连死后也要令其静思已过的陈思王,他的才情,使无数文人为之折服;他的身世,使无数后人为之扼腕叹息;他的传说,被人们尽情渲染,比如才高八斗,比如七步成诗;他的文字,被人们广为传扬,比如《白马篇》,比如《洛神赋》。
洛水上的一声叹息:《洛神赋》做为曹操最钟爱的儿子,年少时的子建才华横溢,英气勃发,倍受父亲的喜爱,大有立为太子之意。但他毕竟是个文人,他身上缺少玩弄政治所必有的城府,却偏有着恃才傲物、率性而为的名士气质,《三国志》上说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这样的性格缺点酿成几次大错,不仅授人以柄,也使他渐渐失去了父亲的信任。
史书上曾记载过这样几件事。建安22年,曹植趁父亲不在宫里,借着酒兴,竟然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司马门,在皇帝行大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驱马狂奔,一直游乐到金马门,犯了朝中大忌,曹操大怒,一气之下处死了公车令以平众怒,对曹植大为失望,“从此另目视此儿矣”。但是,这样的惩处对于恣意任性的诗人来说,却并未有所警醒。建安24年,曹仁被围,曹操想试一下这个宝贝儿子的本事,便命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率军营救,但大军当前,曹植却自顾喝得大醉,几乎人事不醒,无法受命,令曹操对他死了心,从此不再重用。据说还有一次,曹操想试探一下两个儿子的性格,命他们出城,同时又命守城人死守大门。结果,曹丕原路返回,实话实说了,而曹植却杀了门将,一路冲了出去。本来曹操很欣赏曹植的敢作敢为,认为他很像自己,有少年侠气,谁知曹植真是一介书生,百无一用,事后竟说出是谋士所教。这下,曹操反倒喜欢起那个看上去忠厚本份的曹丕来了。再加上曹丕为长,曹植为幼,所以,曹丕的接班人位置就渐渐得到了巩固。
失宠使曹植的处境非常艰难也非常尴尬。
建安25年,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尽管是同胞兄弟,但夺嫡之争还是让曹丕心中耿耿。于是,他用了很多计谋准备害死曹植,如大家所熟知的七步诗的故事。但曹丕终究还不能算是心狠手辣之人,再加上生母卞氏的阻拦,他对这个同胞兄弟只是一贬再贬,虽然把曹植手下的智囊一个一个地除掉,但直到曹丕死,他也没有真的杀死这个同胞弟弟。
曹植的死跟他的嗜酒以及生活的窘迫有关。
应该说,曹植个人身世的前后巨变,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使他从一个安逸享乐的贵族公子一变而为饱受磨难的失意之人,也使他的诗风由过去的绮丽柔靡变为后来的慷慨多气。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不幸的命运遭际可能使诗人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但这种艰辛反而成就了他的诗歌,那个吟唱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翩翩少年,最终成了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不仅使自视清高的谢灵运对其有才高八斗的赞誉,也使得我们有机会享受如此“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语)的诗歌华宴。
《洛神赋》便写于他倍受排挤和迫害,不断被放逐的时期。
黄初三年(222年,也有人认为应是黄初四年)四月,曹植受曹丕的召见,被封为鄄城王。久别京城,匆匆而来,又不得不匆匆离去,这匆匆来去之间,诗人感受着如履薄冰般的胆战心惊和令人心寒的世态人情。于是,在四月,这个本该繁花似锦的季节里,在洛水之上,望烟波浩淼,心中的苍凉油然而生。
那年,曹植31岁。
洛水上的一声叹息:《洛神赋》二
在古人的笔下,山水都有灵性,都有神人居住。庄子《秋水》中的有河海之神,屈原笔下有山鬼有湘君与湘夫人,宋玉笔下有高唐神女,而曹植笔下,则有着“皎若太阳升朝霞”般光彩夺目的洛神。
洛神便是洛水之神,相传伏羲氏的女儿宓妃溺水而死,化为洛水之神。曹植的这篇名赋写的是洛神,但人们宁可相信文中美丽的洛神不单单指的是传说中的宓妃,而是作者心中挂念的一个女子,是作者诉诸思念的一个对象——这便有了那个著名的关于曹植与嫂子甄氏暧昧不清的传说。
甄氏原本是袁绍的儿媳,曹操大破袁绍之后,甄氏作为俘虏被带到曹操面前,甄氏的美丽令曹操大赞:“真吾媳也。”于是赐与曹丕为妾。据说曹植当时尚小,常可与甄氏相处,于是暗生情愫。后来,甄氏不容于曹丕的正妻,遭馋而死。其后,曹丕不知出于何种心理,竟然在甄氏死后,赐饭曹植,饭间将甄氏枕过的金带玉缕枕赠于曹植,这便是李商隐诗中所说的“宓妃留枕魏王才”的典故所由来。曹植睹物思人,心中感伤莫名,经由洛水,在烟波茫茫之上,梦见甄氏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曹植感于此事,假托于洛神,写下了这篇名篇,它最初的名字就叫《感甄赋》,后来被明帝更名为《洛神赋》。
这当然是个美丽的传说。
很多学者考据过,说这等说法是不可靠的。一是当时的叔嫂相恋实在不合礼法不合情理,而曹植时年尚小,自然也恋不出个所以然来,更不用说曹丕还有赠枕这样匪夷所思的鼓励行为了。二是当时的《洛神赋》确叫《感甄赋》,但这个“甄”其实是曹植的封地鄄城的“鄄”(读如绢,古时甄鄄通用)。曹丕死后,其子继位,这个魏明帝正是曹丕与甄氏所生,若真有此事,明帝要做的应该是先杀曹植再封其作品才对,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改了作品的名字,除了继续不重用曹植外,并不格外加罪,这便不合情理了吧。
清代的诗论家潘德舆对此早有看法,他在《养一斋诗话》卷二中说:“子桓日夜欲杀其弟,而子建乃敢为感甄赋乎?甄死,子桓又以枕赐其弟乎?揆之情事,断无此理。”他认为,李商隐利用这个传说写的许多著名的诗句,如“宓妃留枕魏王才”“宓妃愁作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等,对这不经的传说津津乐道,实在是“文人轻薄,不顾事之有无,作此谰语,而又喋喋不休,真可痛恨!”
这个美丽的传说实际上是后世的文人对曹植这个不幸的诗人由衷的偏爱。他们宁愿让那位绝世的女子与他们所钟爱的才子之间有段美丽的情感纠缠,有段倾心的暧昧,以表达对骨气奇高却命运多舛的才子的同情和热爱,表达对才子不幸遭际的不满,同时也是男性文人对诗人男性魅力的提升。这是虚幻的美丽,恰如建国后文学创作中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也非常符合中国人大团圆式的最终的调和与满足。
不过,这些美丽的传说留给后人尤其是洛阳人民的美的享受却是享之不尽的。
洛水上的一声叹息:《洛神赋》我所在的这座城市因了曹植与甄氏的传说而增添了无数的诗意,也使许多文人无限神往。我曾多次在月明之夜,在水雾氤氲之中,行走于洛水河畔,夜风清凉,粼光闪跃,我的脑海里总不免因了这篇赋而生出许多幻像:那独立河畔黯然神伤的可是子建?那凌波微步凄然离去的必是宓妃了。在黄初三年的那个傍晚,在洛水之畔,一人一神,是如何地隔河相望,顾盼生情?那“迂素领,回清扬”的缠绵难舍,那“哀一逝而异乡”的怨恨与惆怅,就这样被我和着这一碧的月光、一河的涟漪,生出丝丝缕缕的杞人忧天般的伤感。
曹植最后被封在山东陈郡(即现在的山东东阿),他和儿子一起游玩时发现了一座被河水环抱的小岛,高兴地说:我死当葬于此。后来,曹植的儿子果然把诗人葬在了这个叫做鱼山的地方。据说,环抱的河水正是从洛水流下的,有成群的鱼儿绕岛而行,久久不去,人们说,这些鱼是多情的甄氏的灵魂变成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绕着爱人的坟茔,作深情的舞蹈。
想起多年前网络上的一首小诗:
水说:我为什么看不到你的眼泪?
鱼说:因为我在你心里呀!
三
关于《洛神赋》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比如爱情主题,比如求女主题,比如寄心君王主题,比如身世遭际主题等等。其实一篇好的文章,其主题常常是复杂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洛神赋》写作的背景已经很清楚了,是在曹丕当政后,曹植被召见,而后远赴封地时,路经洛水有感而作的。我想,作者写这篇名赋时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许多话许多感受不能明言,但又忍不住要倾泄,于是,假托神话中的女神以表达内心的怅然与无奈。
我比较赞成这样的说法,就是《洛神赋》演用了这样一个文学的母题:企慕而未遂愿。在这个母题下,作者抒发了自己在身世忧患、政治失落后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追求破灭处对命运无法把握的无奈、怅然与凄凉。
说“企慕而未遂愿”是文学的母题是有根据的。从《诗经·蒹葭》中对“在水一方”的伊人的渴慕,到卞之琳《断章》中徒然面对月光美景的咏叹,这一母题绵绵相传,像生与死,爱与恨一样,成为文学永恒主题中的一员。《蒹葭》中的伊人被置于河之一方,无论如何努力,无论如何追求,上穷碧落下黄泉,最终也无法跨越那条清浅的障碍,无法得到伊人的青睐,于是徒生遗恨,于是惆怅落寞,于是失意徘徊。还有郭沫若在诗中对于月光爱人的追求也是如此:“我已成疯狂的海洋,她却是冷静的月光。……我不息地伸手抓拿,却只生出些悲哀的空响”。这一主题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把世人心中都经历过的情感浓缩在尺幅之中,让人们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想起曾经的青春、爱情、理想与所有美好却无法掌控的事物,于是,落得一声长叹,惊起层层心漪。
曹植的《洛神赋》也正是借用了这一母题。他把洛水之神当作自己的企慕对象,这与屈原诗歌中的神人相恋是一致的。屈原在《离骚》中将楚怀王比作高立峰顶的神女,把自己比作倾心的爱慕者,只是这种爱慕无媒人可以通达,如同自己怀抱着一腔忠贞却不为国君所知一样。曹植的赋中也用了人神相恋的故事,神女的美丽绝世以及两人的一见钟情,美艳得如同哭哭涕涕的言情剧的开头,让人心生向往甚至妒嫉,就像我们对于心中的梦想神魂颠倒的追求。然而,无论开头如何精彩,终因人神道殊,纵然倾心一恋又如何能成得正果?最后曲终人散,只落得佳人一步一回头,珠泪满眼,爱断情伤,惹得后世文人欷嘘不已。而文中的诗人,便是追上山坡,也只能望其背影怅恨终生。
这一段绝恋匆匆来去,似梦似幻,如雾如电,待不信它时,却见水上余波仍在,待要信它有时,放眼望去,却惟有烟波空自荡漾,又哪里寻得见佳人的踪影?
记得冯小刚有部贺岁电影叫《一声叹息》,其实这一声叹息在《洛神赋》中幽幽地藏了千百年,惟有后世的多情人翻开诗卷用心倾听,这悲声方能丝丝缕缕呜呜于耳。于是你读懂了作者对于美好理想的渴望与追求,读懂了作者痛失理想的怅然与失落,读懂了作者在苦难人生中的挣扎与悲歌。
洛水的浩渺是无法逾越的阻障,天各一方是必然的结局。再美的事物对于你我都无非如此:明明近在咫尺,却无法握在手里。
洛水上的一声叹息:《洛神赋》洛河风景图片选自蓝天云一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