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策略大本营2:自由,平等,友爱。策略大本营:自由,平等,友爱。

《跨文化交流学习与实践小屋》之一 文化1

2019-12-10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方特
朋友摄于布达拉宫:看书的长者

《跨文化交流学习小屋》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第一篇 文化

(版次:Rev.0A)

(2019.12.10)

一位学者这样比喻,文化,就好比鱼儿游泳的水。鱼儿生活在水里,人们生活在文化里。

他认为,文化学习是一回事,文化实践又是另外一回事。人们在讲述故事(即,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交流)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把讲述者的文化传播给拥有其他文化的人们,并影响着他们的文化。

【序】

常常听人说:“没文化,真可怕!”。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呢?如何界定它的概念?文化跟环境、知识、学历、经历有什么关系?

这十几年,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购买力前所未有地暴涨。同时,各类报导也出现报端、网络和自媒体等。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各式各样的新现象,类似上面的评论也越来越多,眼花缭乱。刨根问底的老习惯促使我想探讨一下问题的根源所在,终于有了整装的时间静下心来有针对性的读书和学习。这是突发奇想要写点儿东西的第一个情结。

秋色,油画习作进行中 一次性调色盘

【case 1】记得高一时,有一位男同学热爱语文,喜欢古诗词,并非常有名气,他的知名源自一次语文竞赛。记得,那次语文竞赛的最后一道是加分题,大意是:请默写古诗词,写一首加5分。仅加分题,他就得了差不多得100分,所以,语文竞赛第一名非他莫属。没多久,他拉几个同学创办《语文报》,显而易见,他想学文科。忘了交代,当时的重点高中刚刚合并,只有理科,还没有设立文科。我是参加办报的同学之一,但不记得为啥参与了。当大家在一起编写文章,策划版面,那种感受很奇妙,仿佛是在出作品,和出版铅印的报纸一样兴奋。大学一年级,我从他那里借了一套《约翰·克利斯朵夫》四本。后来的多少年,几经周折,跟着我去过好几个城市,我却从来没有读过这套名著,也一直没有还书给他。二十年后的一天,同学聚会,我说干脆留给我作纪念吧。现在,开始阅读,有了阅历再读,感受或许更不同。这是突发奇想要写点儿东西的第二个情结。

【case 2】大学毕业后,一开始在企业的车间里倒班。那是一个夜班,零点饭后,师傅们习惯地用报纸擦桌子。我看到报纸好像写着副刊字样,出于好奇,我说,“师傅,把废报纸给我吧,我去扔掉”。于是,一个人悄悄走进女更衣室,偷偷地展开油渍麻花的报纸,上面的“团委征文”几个字一下子吸引住我的目光。我想试试写写征文,希望生活偶尔可以回到那色彩斑斓充满情趣的大学时代。写完稿子后,我送到厂报社。几天后,刘师傅(即,刘编辑,厂里习惯叫师傅。)打电话到车间找我,他说,我写的征文很好,富有青年人的朝气和理想,希望我能去报社当面谈谈如何修改。就这样,我开始写报道、写征文、写散文等,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也成为我的一个爱好。这是突发奇想要写点儿东西的第三个情结。

【case 3】2015年夏天,有了微信公众号。2015年5月6日,群发了第一篇文章《健身成为一种习惯》,兴奋之情无以言表。接着,又随想随写了几篇文章。2015年12月25日,在地铁上,联想到毕业后在厂报的写作爱好,再一次萌发创意,出版了《我的副刊》创刊号。2017年10月14日,在长春,又一次恢复久违的《我的副刊》,记录了在东北长春工作的绚烂秋天白雪冬日,以及城市生活中的发现等。这是突发奇想要写点儿东西的第四个情结。(感谢简书平台)

最近,鉴于个人的工作经历,两个月前,一位阅历丰富的朋友劝我写写在海外项目管理中跨文化沟通的经验。对于跨文化沟通的案例,确实可以一说一串儿。但是,一旦动笔写写文字,还真的不容易。经过一个多月的查找和阅读,结合自己从前的藏书,再加上筛出来的相关专业书籍,我发现整理学习思路和写读书心得很重要,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专业术语概念,还会发现当下的新定义和新分类等。这是突发奇想要写点儿东西的第五个情结。

基于以上五个与“语文”相关的情结,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和正在学习的关于跨文化交流的有限的信息、发现和感受整理成文,与各位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分享和交流。如果有疑惑,或者问题,或者建议,请随时发给我或文下留言。在此,感谢一直以来给我帮助和鼓励的家人、老同事、老同学和老朋友们。再一次,感谢您的时间!

朋友摄于布达拉宫:看书的长者

请读下一篇:《跨文化交流学习小屋》之一 文化2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