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心灵成长我们爱写日记每天写1000字

为什么爱(一)

2019-02-02  本文已影响7人  文心杰作

二零一九年二月二日 星期六 晴
为什么爱(一) 弗洛姆说爱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有理论,即爱是什么,也有实践,即怎样去爱,当然最重要的是全心投入,即坚持。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甚至在没有发明这个字之前。不过,今天先不说“爱是什么”、“怎样去爱”,而是先从“为什么爱”开始。是的,你没听错,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好像并没有深入思考它的渊源,我也是这样,直到读弗洛姆写的《爱的艺术》。这里不想只是摘录他写的名句,而是尊重自己的感受,进而沉淀为自己的感悟。

喜欢或爱一个人,不用太复杂,我们可能会从身材、相貌、气质、爱好、幽默、责任、担当、正义,或者一个眼神、微笑、一件暖心的事等开始,有时候是无缘由的。这些你被吸引的“魔力”,就是你从对方得到的美好感受,也是你主观的感性认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还是停留在表面,没有从自我的角度分析,进而上升到深层的、理性的认识,去发现为什么爱。《爱的艺术》正是从这个角度去描述。

马斯洛讲人的需求的层次性,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爱是人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也是人的一种需求,所以说爱,必须以人的理论、人的生存理论为前提。

首先,人是来自于自然界,来自于动物界的,这应该没有疑问。所以,人和动物一样都有生理需求,这是本能,我们看到的所谓动物的“爱情”,或者确切的说是类似爱情的东西,是动物本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人身上,只能看到这一本能的残余(性)。

其次,人进化成了会思考的动物,所以人又是超越动物界的,超越了本能的适应性,脱离了自然界,虽然不可能完全脱离,需要从中获取,来满足人的“动物属性”。这就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举个形象的比喻,亚当和夏娃生活在伊甸园中,在上帝的呵护下,本来是无忧无虑的、无善无恶的,充满了神性,这就是人(更确切地说是动物)与自然界的和谐。但当吃了辨别善恶之树的果子后,他们就不再顺从上帝了,因为只有允许不顺从时,才会产生善恶。于是,上帝把他们从里面赶了出来,脱离了与大自然的原始和谐,即合二为一,也就失去了神性,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人继续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同自然分离,永远不可能再同自然合二为一,这就是人。

有了辨别之心,有了理智,或者说是被赶出伊甸园、脱离自然后的人,就会有分别心,意识到人与人的不同,人与自然的不同,也就是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他人的存在、自然的存在,这会让人感觉到区别、距离、陌生,孤独感。意识到人一生下来,就从一个确定的环境,被推到一个确定的、完全开放的环境中去,我们只能了解过去,除了终究死亡,对未来一无所知,恐惧感油然而生。而当我们去改变时,又意识到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威力,身不由己、一筹莫展、甚至无能为力,不能把握世界、事物和人,世界把我淹没,我只能听之任之。无助感油然而生,也会心生愧疚和负罪感。

这种孤独感,以及产生的恐惧感、无助感或羞愧和负罪感,会成为人无法忍受的监禁。如果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从这监狱中解放出来,同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即人与物的和谐,或者同他人结合在一起,即人与人的和谐,人就会疯狂。所以,人的最大需求就是结合,也可以说是克服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

既然不能回头,人只能继续前进,不断发展人的理智,用一种新的、充满人性的和谐取代永不复返的类人猿时代的和谐。

所以,人永远面临同一个问题: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的大同。这个问题一成不变,因为她出自同一土壤—人的状况,人类存在的条件。

但回答却各不相同,如有的通过信拜动物、奢侈享受、狂热工作、艺术活动和创造性劳动,有的通过对上帝和他人的爱情,做出自己的回答。虽回答方式多样,列出这些方式就是一部人类历史,但也绝不是无边无沿的,撇开那些微小的、非本质的区别,回答其实有限的,而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就是这些既纷繁、然而数量上又是有限的回答组成的历史。

都有哪些回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