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心态——“年轻人,多听少说”

2017-06-01  本文已影响0人  明眼看世界

        年轻人,对这个世界很陌生、很好奇,同时又开始构建了自己的小世界,当这两者有碰撞的时候,他们就会忍不住侃侃而谈。还记得以前自己跟家人一起看电视时,当不喜欢某个人物的某些行为或观点时,会很激动的跟他们说自己的想法,甚至想钻进电视里面跟其理论一番。现在细想一番,不禁莞尔一笑,以前很傻很天真啊。

        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上的转变呢?原因主要有三:

        一、多次听到一句话: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智慧,要看他受否头脑中装得下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但仍然能坚毅的作出判断和行为。现在越想越有道理,为什么碰到与自己想法不一的意见,第一反应就是急着阐明自己的不同意见呢?我们太急着发声了,这样肯定不能真正用心的体会(不是听)对方的观点,急着发声,其实反映了我们内心的渺小,很怕别人忽视了你,如果内心够强大,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什么,就不会急着表达自我的观点了。急着表达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不是不好,但要注意两点:第一、尽量在对周围的世界有用心了解之后再发声;第二、自己的观点不同于他人。要完全做到这两点可能很难,但勇敢的开始,就不怕终点远。

        二、聪明的人,往往是多听少说。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更多的输入会更有收获;更多的输出风险更大。其实,做一个好的聆听者是一个双赢的行为,不仅让诉说着有着存在感,而且自己也在间接的经历着对方的经历,对人生似乎有更深刻的体会(建立在用心感受的基础上);不需要说的多,要说的准,说的好,在关键的时刻说该说的话,这才是更应该做的。

        三、有听到这样一个观点:读历史最有趣的不是评判历史,而是能以一个旁观者的形态,看历史中的各个人物的嬉笑怒骂,能明白每个人的处境和所作出的各种行为,这才是真正的看懂历史了。看待我们周围的人和事,不也是正在消逝成为历史吗?旁观者心态,很重要,但也很不易做到。

       想不到,肯定做不到,想到了,可能做不到,但至少距离理想状态更近一步。如果可以,我还是更喜欢做一只痛苦的猪,而不是沉浸在幻想的穷开心的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