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有教育意义的段落摘抄(10)
1.
事实上在人的自然情感中,最难克制的就是骄傲。
虽然我们试图掩盖她,和它战斗,打败它,阻止它,克制它,但却无法将它消除,它随时都会表现出来。
在历史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它,甚至就算我们自己以为自己彻底克服了骄傲的情绪,我们也可能在为自己现在的谦卑而感到骄傲。
2.
在面对困难时,孩子和成人的反应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要认真谨慎的对待,在我们对他们的生活模式进行重塑之前,我们要以冷静客观的头脑探讨其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果对孩子的教育和再教育缺乏深刻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我们就无法明确的控制自己教育的效果。
3.
重要的是我们要记住单个的行为如果脱离了整体的人格,就会丧失其意义。我们只有联系整个人格,才能对个体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4.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乐观的态度,这恰恰表明了他的不自信。
5.
当妈妈不停的把孩子做什么,没做什么,都告诉孩子爸爸的时候,当妈妈用“我会告诉你爸爸”的说法威胁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意识到她没有能力管理和教育他们,她会放弃这个任务。
这样一来孩子便寻找机会对她傲慢无礼。
6.
不要对孩子说他很聪明,告诉他有很高的智商,绝不能让孩子知道他们自己智商是高是低,就算家长也不能知道。
7.
受到过分宠爱的孩子不必说话,不必走路或发挥身体机能,因为他们的一切都有人帮他们安排的妥妥当当,所以反应的刺激也就没有了。
8.
对孩子进行过高的赞扬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因为他会觉得别人对他有过高的期望。
如果他发现要达到别人的期望非常困难的话,他就会开始感到害怕和担心,于是他就会寻求掩饰自己弱点的方法。
9.
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智商的作用并没有那么重要,所有实验心理学家都认为智商所揭示的仅仅是测试当时的情况而已,生活是错综复杂的,通过测试并不能将其认识清楚,高智商,并不意味着孩子在真实生活中能解决自己遇到的所有问题。
10.
对受到溺爱的孩子来说,算术是他们在学校中最大的困难,因为算术所涉及的是社会逻辑,而在那些被溺爱的孩子身上恰恰缺乏这种社会逻辑。
心理学就是要了解人们却以行动和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感知图示,了解人们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刺激作出反应和怎样运用它们来实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