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怎么可能干得过拿枪的?

电影《叶问外传:张天志》刚开始时有一个情节:张天志完成刺杀任务后,向雇他的人交差,雇主想再交给他一个任务,他拒绝了。当他转身离开时,雇主喊住了他,并问他:"你觉得是我的枪快,还是你的拳快?"张天志冷冷地说:"七步之外,你的枪快,七步之内,我的拳快。"此时他们的距离刚好在七步之内,雇主不信,迅速掏枪,但还是比张天志慢了一点点。
张天志算得上是一等一的高手了,面对拿枪的人尚且忌惮三分,如果没有两把刷子,靠徒手恐怕连一点胜算都没有。
最近,在研究如何促进软件项目交付,了解到软件需求的定义和管理是最核心的影响因素。我想了解一下到底软件需求是什么,有哪些讲究。按照这些年的习惯,我首先想到的是找几本书做个主题阅读。但当我想从身边的人那里找几本有关软件需求专业方面的书时,却遇到了困难。甚至当我询问一些资深项目经理时,也多少有些失望。当然,最后还是有同事给我推荐了几本书。我快速看了两本书,便对业务需求、用户需要、用户需求、软件需求等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也发现到我们正在推进的工作存在的问题,当然也从中得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启发。
为什么多数人都不愿意看书,不愿意学习理论知识呢?
我不能准确定位别人的问题,但我可以解剖自己。回想起来,我大约从十年前开始,受一位前辈的指引,开始关注理论学习,如今已经形成了习惯,这个习惯让自己受益匪浅。十年前我三十七岁,现在我的同事绝大多数不超过三十五岁。我想,从一个人的自然成长来看,其心智的开悟可能确实需要一些时间。大多数人或许还没有认识到,理论方法就像帮助你打胜仗的武器。另一方面,我自己的情况是,读了十七年的书以后,终于解放了,内心里恨不得离书本越远越好。这大概是中国式教育的悲剧,从小到大我们都是被迫读书,很多人内心里都痛恨学习。
我非常害怕女儿也会成这个样子,一直小心翼翼地管理着她的学习,但仍然把握不好分寸,今天吃饭时,无意中和她说到学习,她竟然痛苦流涕,哭诉说:“你们怎么说什么都能和学习扯上关系啊?”
我大学毕业时,把所有的书一股脑全卖掉了,结果也许是天意,很多知识也因此还给了学校,还给了老师。我想,很多同事、朋友缺乏理论学习,看书少,大体上也有这个潜在的原因吧。
理论从实践中来,特别是那些实用的方法,它们是卓越的组织、优秀的人经验的总结和提炼,阅读和学习它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最近,我在阅读《软件需求》这本经典著作时,看到书中讲到的所有失败案例,我们今天仍然在无数次的重复。而书中不仅给出了方法,还有大量的示例。当我把这本书中所讲的东西和之前读到的另外一本书所讲的东西放在一起时,发现大部分概念、方法都是类似的,“软件需求是什么”在我的脑海里面逐渐清晰起来。我断定,再看其他书,也是大同小异。所以,学习一套理论其实并不难,也许就是两三本书的事情,花的时间可能只是几个小时,几天的时间,但它带给你的却是几何级的能力提升。
几天前写过一篇文章:《你得有个魔法工具箱》,我把理论方法比作工具、武器。如果你习惯于每天重复昨天的做法,从不考虑新的方法和技能,无异于坚持徒手搏斗,当你面对的是拿着现代化武器的对手时,如何能够取胜?即便你是一个像张天志一样的高手,七步之外,你也毫无胜算。

昨天,陪老婆和女儿去奥森公园写生,我坐在湖边看书时,发了一条消息在朋友圈:“女儿和她妈妈在附近写生,我坐在草地上,面朝一潭池水发呆,青蛙的叫声此起彼伏,远远的传来小鸟的歌声,却叫不上它的名字来…”一个朋友看见后,回复:“能不能再诗意一点?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虽然他给的诗句并不能完全描写我体验到的场景,但我相信,古人的诗句一定足够描写我们今天看到的自然风光和我们所有的心情。
同理,我们今天遇到的大多数问题,前人都有遇到过,并且已经写成文字,解决问题的秘诀就在某本书里。
你在自己奋战的领域里,是不是还在徒手搏斗?赶快给自己配几把好使的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