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产品产品实习生

坑与泪:实习产品汪的生存攻略(二)

2015-06-19  本文已影响172人  ATM没能量

前一篇文章讲了一下实习产品汪在初入职场时的一些注意事项(回复“一”获取文章),而今天的这一篇我们来一起聊一下实习产品汪在初步接手产品工作时可能会趟的坑。

虽然我在阿里两次实习涉及了前后端、横向与垂直的多个产品与业务,但总的来说我的工作仍然被定义为“平台型产品经理”。在我的理解中,平台型产品经理与用户型产品经理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平台型产品经理需要处理多个角色(比如商家、用户和平台方)之间的关系和利益,而用户型产品经理更侧重如何更好的满足普通用户(C端)的需求。所以,我将要写下的一些教训和理解,可能更多适用于平台型产品实习生的工作日常,其他类型的产品工作我不太懂,就不瞎说了。

一、理解数据,言之有理

产品汪之所以能成为产品汪,其中一个必要条件一定是:有想法。大的想法有可能是改变世界,小的想法也有可能是改善某个产品流程的不合理之处。然而,在推动idea落地到上线的过程中,包括我,很多产品经理实习生都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以情怀代替逻辑,以分贝代替数据”。去年在一个实习生自发组织的讨论会上,我作为主讲人主讲内衣频道改版(请不要问我一直男为毛要被安排做内衣频道= =),在面对同事的质疑时,我没有听进任何人的建议只是一味地为自己的观点和idea大声作辩护,“我觉得”、“我认为”、“有逼格有情怀”是我的口头禅,但全是主观推测,无数据也无任何强大到无可争议的逻辑。于是显而易见的是,后来我所有想法并没有一个最后真正落地上线。后来我时常回想当时的情景,那个时候我的做法其实已经违背了讨论的初衷,而变成幼稚的斗气。我老大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开会做决策不是谁嗓门大就听谁的,而是要摆事实讲道理。通常情况下,不同人对同一件事物有很多不一样的主观看法,除非你是老板(像黄章或者老罗那种)可以将个人审美上升到集体审美的程度,不然你都得寻找一种有说服力的“武器”来帮助你统一工程师/设计师/运营/上司等等参与方的观点以求达成共识。最顺手的武器当然就是“数据”。

一支“数据”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人会说谎,但客观的数据一定不会(有种说法是数据也会说谎,这其实是说解读数据的方法有问题)。有数据支撑的观点,配合强大的逻辑,在日常工作中简直是无往不利。当然并不是说我们是为了说服别人才看数据,而是说以数据为线索推理得出的结论才更可能正确。要做好这一点,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有足够充分和准确的数据,二是要对各种数据有基本的理解。比如一个页面PV和UV差不多说明这个页面有啥问题?停留时间、跳失率有什么意义?用户在PC端和移动端通常会浏览几页内容?反正去年我刚去实习的时候连UV和PV的定义都不理解,也是一路被虐上来的,目前也还在认真学习中。

二、需求分析能力是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

需求分析能力简单而言就是做决策时明白该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产品实习生通常不了解业务、不了解技术,也没有形成自己的产品方法论,做一些分析和决策时,常常流于表面。我自己写过,也见过很多初级产品经理求职者写过的产品分析报告,多数都囿于交互层面,甚至都不会去想这个产品的目标用户是谁,是否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满足到了什么程度,还有什么发展空间等等等。我去年实习时曾经接手过一个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导购的产品——虚拟戒指试戴。当时觉得简直酷炫吊炸天,只要给我流量,绝对亮瞎电商产品界,甚至我老大当时警告我说这个产品没啥导购作用我也没听进去,一味坚持自己的观点。最后这个产品有幸拿到了海量的流量,却至此走向了终点,因为转化实在太低了就被砍掉了。后来我自己review这个产品以及自己的决策,我发现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在产品目标为转化的前提下,我没有做任何有针对性的需求分析,以自己的需求代替用户需求,走向失败是理所应该的事情,一点都不冤枉。任何人只要简单地做下需求分析就能知道,购买戒指这种高客单价的商品其实是需要综合考虑品牌、重量、价格等等因素,虚拟试戴这个产品因为试戴商品数量较少、图片试戴效果一般等等因素又不能给用户提供特殊价值,用户凭什么要用你?

锻炼需求分析能力,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思考。就像张小龙所说的那样,产品经理要学会一秒钟变傻瓜。在实战中真正学会变成用户,体会所需所求,多问几个为什么,最后再脱离出来,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上想想如何满足用户需求,这也许才是最有效的做法。另外,在这里推荐加瑞特的《用户体验设计的要素》(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297549/),这本书比较虽然是围绕着网站设计来写的,但书中所写从需求分析到产品设计的思考与分析方法仍然非常经典,值得一读。

三、产品设计的基础是场景设计

记得有一本交互设计的书(书名忘记了)总结过几种产品设计方法,还记得的有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以任务为中心的设计以及“天才”设计。在产品实习工作的实践中,我比较倾向于在打开原型制作工具前先做一番YY:先将自己自己想象成为产品的目标用户,然后在想我在什么时间地点状态心态(等等统称为场景)下,有什么需求需要被满足?然后再想象我需要怎样的流程来满足我的需求?先想清楚了过后,再做流程图再到最后真正画原型。这一番YY我称之为场景设计。我自己觉得这种“场景设计”方法有点像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以任务为中心的设计的混合体。

我认为场景设计是产品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要是YY错了,在项目开发的后期你就会发现放眼望去全是坑啊全是坑。通常,产品实习生在这一步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思考不全面。我在写第一份PRD的时候,文字描述仅仅限于描述demo的前端样式,比如就写写这个地方该显示用户头像,那个地方该显示一排三的坑位.....显而易见,等评审时开发哥哥的表情简直就是想把我吊在房梁上狠狠地抽!如果用户没有头像呢?如果用户没有登录抓不到头像呢?做设计时,如果只考虑主要场景而不考虑细枝末节的场景,开发同学也没法帮你写代码的!除了思考不全面以外,产品实习生比较薄弱的还有创新场景的能力。天猫app曾经将个性化推荐和push结合起来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功能:你上午买了一件短袖,经过算法判断你如果需要一条牛仔裤作为搭配的话,一段时间后后台会主动向你推送一个牛仔裤专题。这个其实就是一种将个性化推荐与push结合起来的创新场景,比较有效地减弱了push营销信息对用户的骚扰,又提高了导购的效率。

推荐一本书——《牛奶可乐经济学》。相信这本书很多人都看过,书中提出的很多实际生活中产品设计的问题,对于提高场景的想象能力还是蛮有帮助的。

后记:

我自己也没想到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晚上,我竟然会选择坐在电脑前完成了这篇文章。感谢我的同学与朋友,谢谢你们四年来的照顾;也感谢看到这里的新伙伴,谢谢你们与一起见证我个人的新篇章的开启。

愿今夜世界好梦,晚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