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年少骑竹马,转眼已是白头翁
骄傲的70后,骄傲的笔直的脊梁似乎已经微微驼起。
“时光匆匆匆匆流走也也也不回头 美女变成老太婆,哎哟那那那个时候我我我我也已经是个糟老头”
纵然时光流转,也转不走心底的那些深深的怀念。
一看电影
忘不了看的露天电影,更忘不了看电影前的那份期待。提前几天,已经获取到哪家演电影的信息,那几天似乎就变得异常美好,充满期待。有电影的那天,父亲也会格外开恩,太阳一下山,就会提前收工回家。绝不像以往的样子,一直干到天黑。收工了,姐姐骑着骑着自行车带着后座的我往家飞奔。土路坎坷不平,加上心急火燎怕错过开场,结果是连人带车翻到路上,顾不喊痛,爬起来百折不挠地继续前进。
一片空地就是一个剧场,提前预约,场场爆满。傍黑时分,场地就被分而占之,用石块围,用凳子占,用平车占,用粉笔画界限……列国分据,不容侵占。电影还未开始,下面已经热闹喧腾。喊爹的,叫娘的,抚子携女其乐其乐融融。那时候,感觉默默等待是一件常事。没有怨尤,心甘情愿。为了看一场电影,人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也舍不得离开。等着开演,等着换片,(一部好片,尝尝两个村子同时放,叫做“倒片”)等着修理出故障的放映机。在等待中,耳边聒噪着男女老幼的声音,宛如大合唱。
看的电影,比较好的,但也似懂非懂,《高山下的花环》、《山菊花》《喜盈门》等。《山菊花》看的遍数多,台词张口就来,
“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河,有穷人就有共产党!” “英子—” “振海——”和同学一呼一应,不亦乐乎。
记得看过一个电影,叫做《玉碎宫倾》。看的有四五遍,内容忘光了,只记得这颇诗意的名字。
对于父辈们来说,看戏曲像过年一样高兴。看《白蛇传》、《穆桂英挂帅》、《朝阳沟》,年幼的我们也是绝不错过,耐着性子看他们咿咿呀呀,居然也看懂了。戏曲的传统教育由此完成。看过电影,回到家,脚冻得类似于冰疙瘩,泡在温水里好大一会才恢复知觉。
现在好的片子增多了,偶尔也到影院里去看新片子,但是热情再也高不过那些露天电影带来的激情。
二听音乐
还记得那则谜语,“一间小小房,开个小小窗,嗒的一声响,又说又有唱”。
说的就是现在的孩子没有见过的收音机了。它已经进博物馆了吧。但在我们来说,那时候,这是个多好的宝贝啊!
印象中,为什么它总是出故障,播放的声音滋滋啦啦不清楚。这也不能割断我们的爱慕之心。旋转按钮,从小喇叭听到广播剧,最心怡的就是听流行歌曲了。程琳的《熊猫咪咪》你还记得吗?简直是天籁,百听不厌。后来,又有了朱晓琳的《妈妈的吻》,声音细腻甜美,我们也必然捏着嗓子学唱,会唱一首新歌,是多么引以为豪的事情啊!
电影不能天天看,而收音机是能够天天陪着我们的,开明的父母祖父母,总是把晚饭时间让给我们,我们几双耳朵凑在一起,换台,选择,把按钮定格在音乐频道,电量不足,也不会放弃,耳朵贴贴地在伏在上面,跟着音乐陶醉不已。
音乐的爱好一直保留到今天。歌房里,我们都是K歌冠军,不唱则已,一唱惊人。这都要感谢那小小的方匣子老师了。
那些贫瘠的日子因为有了这些而闪闪发光,丰富了少年的回忆。亲爱的朋友,可还记得这些日子?
仲夏夜茫,七月未央 ,起初你我年少轻狂,不惧岁月漫长,纵情时光,华灯初放 ,我们如孩提时光嬉戏疯狂 。
旧年在心,韶华已逝 ,车水马龙,藤影余晖 美好青春似留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