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003篇阅读材料《脱离写作初级阶段,写一篇言之有物的文章》
2017/04/03周一
阅读心得:
150-阿蕾阿蕾蕾
1、写材料要有坚实的根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2、写文章不要自顾自,要考虑受众的感受。
-要需要精简,让人看得懂;
-要有个人语言特色,让人乐意看;
-要围绕主题,让人摸得着头脑。
3、刻意练习之后,最终还是要跳出框框,享受写作的乐趣。
看了大家的阅读打卡汇总后的收获:
1、跟政府工作报告一样,能一个字表达的,不要用两个字。
2、在写作期间,尽量写自己熟悉的方面,并且大量阅读。
3、谈看大家阅读打卡汇总的收获,不是简单的复制大家的心得,对于我有共鸣的或是有收获的,我会用自己的语言再说一遍,加深理解和运用。
4、佛说家常事。
5、平时的灵感要随时记录下来。
6、教是最好的习。
7、写一篇文章先要有一个立意,想好自己要写什么,中心思想。然后找群众口味的准切入口。
8、这篇阅读材料讲的是如何写一篇知识干货,而不是其他类型文章。这个我没注意到。
9、秀燕分享的:写作其实超级简单,就像是收拾房间,房间里有那么多的汉字,你只要在房子的这个范围内,将汉字收拾干净,首先心中有主线,怎么收拾,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哪些是干扰的。同类的东西归类,但类别别太多,要分层。可以按材质、地点、大小等。
10、内功不足的锻炼方法:一是多阅读,自己分析构架和精华,二是多写,要有提炼。
附原文:http://dwz.cn/5H0SHn
脱离写作初级阶段,写一篇言之有物的文章
知道分子如何写出好看又有料的文章
写作,是一件不算难也不算简单的小事。有的人用文字谋生,有的人在写作中找到乐趣,有的人将写作作为表达的方式……不管怎么说,在一个人人拥有传播渠道、文字通畅度前所未有的现在,写作不仅仅局限于私域或工作,而成为了一个社交和自我实现的工具——从博客,到微博,再到最近兴起的各种写作平台就是明证。
抛开真正有文字造诣的那批人不谈,你的文字,对于读者的价值在哪里?一个普通人如何写出有知识含量、对读者有价值的文字,从而达到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划掉)有效传播+自我实现的目的?
但在信息爆炸的当下,鱼龙混杂者众,变换花样吸引眼球者众。在下虽不敢妄言「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文字」,但就近一年来的观察、交流、学习与练习,还是能谈几条如何写出优秀知识型文字的准则。(此准则不完全适用于文学创作范畴;如果只是自己写着玩玩嘛……那这篇指南你也看着玩玩罢了XD(误)
一年来读了那么多文,这里的阅读是指深读,留下评注……没错,十五言已经快一年了:)
如何写出一篇言之有物的文章,被更多人欣赏、学习?你需要做一些准备:
第一,在某个领域的知识积累。
维基上是这样解释“知识”的:对某个主题确信的认识,并且这些认识拥有潜在的能力为特定目的而使用。意指透过经验或联想,而能够熟悉进而了解某件事情;此外,亦指透过研究、调查、观察或经验而获得的一整套知识或一系列资讯。
也就是,区别于鸡汤式的泛泛而谈,用于写作的知识是确信的、有边界的,最好是丰富的、成结构化的,能够在写作中用于阐释现象、说明道理。
例如,某七大姑八大姨和男友吵架了,我同学也和男友吵架了,我把她们的情感经历总结了一下,这不叫知识性的内容,再精彩也只能是故事会(讲故事是另外的东西,这里按下不表)。或者,我突然变身情感专家一通总结感悟,这进了一步,但也只是基于你个人的观察和认识,没有足够扎实的支撑。
如果,你能从吵架这一事中切入,把吵架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分析一番,或者谈一谈争吵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在社会和历史中的体现,这就不一样了。换句话说,你写的不是七大姑八大姨吵架的内容和过程(……好吧这个过程很精彩或许也有价值),而是你各方面的知识,在吵架这件事上的阐释和反映。
第二,一定的学术思维。学术思维在学习积累、材料组织和观点表达方面的运用,能让你搭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寻找合适的材料、并有条理有逻辑地传达你的意见和观点。很多时候,写作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若想完整表达你要写的东西,多少是会超越你的既有知识范围的,学术思维能让你更熟练地检索材料、把材料与既有的知识结构结合。
不要见学术两字就望而生畏。学术训练是正规高等教育的基础,你只要认真写过大学论文、做过课题研究就可以。(在这里推荐大学在校生把学术训练活学活用,这是你一辈子最有时间和资源做深度思考的时候,不要浪费了。)
第三,大量的阅读。特别是你希望写的那种文章,培养出你对内容的审美,能够有一套自己的辨别好文章和坏文章的标尺,并适当模仿、靠拢,甚至参考。(寻找可复制粘贴的不算。)
准备做好了,具体到写一篇文章的时候,你可以在这么几个重要的节点下功夫,提高文章质量。
0,立题。
这个「题」不是你文章的标题,而是「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这可以是一个描述型的命题(介绍或描述一个/种/一系列事物),也可以是一个判断型的命题(现象、规律总结等);而你文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为了支撑你的命题而来。一篇中心明确的文章,一定能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立的题。立题是言之有物的基础,是好文章区别于无病呻吟文章的根本。
立一个新颖的好题其实很难,知识面广、观察敏锐、脑洞大的人会比较有优势。
[例1]弥勒佛是怎么变胖的:禅宗在传入中国之后,被「本土化」了,弥勒佛的形象变化是其本土化的体现。(判断型,规律总结)
[例2]一个鸡蛋的自我修养:小小的煮鸡蛋也有各种优雅的吃法,简单的食材也能够衍生出如此丰富的表象。(描述型,介绍事物)
有的文章,看似很散,根本没什么立题,但就是好看,觉得读了痛快又有趣(所谓阅读快感)。这其实要靠作者娴熟的把控能力(a.k.a.天赋和修行),在整体上把控表达的一致性(比如王欢欢的美好百科系列),传达自己隐藏的“题”。不建议初学者尝试。
有的时候,写着写着就发现材料好多、驾驭不住。此时,回头看一下这些东西能否体现你的「题」,再思考定夺。有的材料可围绕命题扩展,有的则不能。
1,准备材料。
材料来源需多样。有的时候,文思往往来源于读书偶得——先看了材料,才有了立题的想法。但和简单的读后感、观后感不同,一篇完备的文章是应该有多来源的,换句话说,你看到了一个说法,觉得有趣,不是把这个说法原封不动写下来就可以的。你会继续寻找别的材料,来印证(或者否认)这个说法。总之,多来源的材料,比单来源的要可靠、也更丰富。
材料需可信。如何寻找可信的材料?你需要对一手、二手、三手材料有所判断。简单来讲,一手材料(史料、观察与采访记录等)的可靠性最高,二手(学术论文)是对一手材料的系统化剖析和可靠阐述,而三手则是对二手、一手材料的演绎。三手以下的材料除非是文本研究或者对材料提供者的研究,否则不具有可参考性。
寻找、搜索合适材料。如果对于一个领域有所了解,那么你是知道如何寻找可靠的材料的,或者知道哪个人的哪本书对写作有用。此外,善用关键词检索,在核心材料的外围寻找辅助材料,也很重要。
材料一定要是与你表达的思想处于「同一维度」之上。比如,我引用《山海经》来证明某个生物的存在性,肯定扯淡;但我引用《山海经》来说古代人的志怪倾向,就很好。如果我引琼瑶的电视剧台词来说现实社会中的感情,那一定是失败的;但引它来做言情小说的文本分析,就很经典。
[例]
李子接到了蠢猪老师1793的邀约。李子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了欧洲的民族国家为题。谈到民族国家,首先想到的是B·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以及吉登斯的《民族、国家与暴力》,这是主要参考书,先根据它们来搭建基本论述。关于欧洲,《欧洲史》和其它史书的相关章节可以提供帮助。其实写一篇通俗的文章,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点,这些已经够了,剩下的就是对材料的组织和运用了。有不足的点,再搜相关论文或者书的章节辅助。
2,搭建架构与叙述流程,论证你的中心思想或结论
搭建文章的框架和大纲是下笔的第一步,就像书的目录一样,构成你文章的骨架。
你的叙述需要有完整的逻辑链条,或者清楚的叙述条理。对于观点性文章而言,逻辑链条完整与否,是你的文章是否完整、有说服力的关键;对于介绍性的文章,叙述的条理决定了你文章的「整洁」程度,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乱拳。
叙述的节奏也很重要,头重脚轻,或者开了闸滔滔不绝,都要避免。
有的时候,写作者会遇到材料很丰富,但是难以下笔的窘境,或者无法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怎么撸都撸不清楚。此时可行的操作方式,是把你的核心观点拆分开来,逐条用材料印证。具体的方式,是在一级目录的下面设立二、三级目录,分而述之。(很可惜十五言暂不支持markdown,可以用其他写作工具辅助之)
[例]那一箭的风流:长弓与英法百年战争的框架,大致是:
对于长弓的简单介绍
- 引子,说明长弓的魅力
长弓在英伦三岛的发轫
- 从威尔士引入长弓
长弓的威力和初露锋芒的征途 ※重点
- 长弓为什么厉害
- 怎么围绕它设计战术
- 效果如何(史实与故事)
长弓的辉煌,以及它给英国带来了什么
长弓的没落
- 没落的原因
- 没落之后的长弓命运
最后的长弓(尾声)
3,展示材料、组织文本:
有了框架,有了材料,就需要根据框架,对材料进行提炼、组织,以产生完整的叙述,形成靠谱的结论。一篇文章怎么好看?论题和材料的精彩之处怎么展现?高段位的写作者往往吃透了材料,能够把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自然地叙述出来。初学者的话,有这么几个技巧可以帮助你丰满自己文章,把框架和材料充分结合,形成文章的「血肉」。
多角度地展示材料,用不同的方式铺陈。比如,先用自己的话和意思说清楚,再用材料来印证;或者先展示材料中的亮点和趣点,再辅以自己的话;
材料中的关键价值(即最能说明你论点的部分),精心安排、重点展示;
平衡好可靠材料和自己的叙述之间的关系,不要被材料驾驭,也切忌自说自话、不顾材料。
在阿拉伯帝国的昌盛时期,头巾这个符号反而是时尚的象征。中国隋唐时期的幕离就来自西域的胡装。而在西班牙的穆斯林时代,当时的基督徒就从穆斯林邻居那里学来了头巾,并将其改造成了一种叫Mantilla
的头纱。今天,Mantilla成为了西班牙的国民服装,妇女们在正式场合,包括去教堂礼拜,都喜欢穿戴Mantilla,以表示庄重和典雅,而基督教也鼓励女教徒在礼拜或其他宗教场合戴头纱。另外,在婚纱界,Mantilla头纱也是很多新娘子的标配。也许你还不知道,那些“高大上”的美丽婚纱,很有可能跟那些“丑低俗”的穆斯林头巾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吧。
4,好的切入点。
切入点是一篇文章吸引人点击、并使作者产生阅读动力的关键。有时候,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和「灵感」,它的趣点、亮点,或者让人心痒痒的点,能驱使写作者完成一篇文章。
切入点跟立题是密切相关的,不过切入点更注重的是,这个题目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现。这更多可以从读者的角度分析。你的受众会因为什么点开一篇文章?「平易近人」+「新鲜」,即内容与你的读者在某些地方发生了让人之前没有预见过的交集,最能够激发人们的阅读意愿。
它可以是流行的话题(比如电影电视剧作为切口),一个新颖的观点(比如以前没有联系的两个熟悉的东西发生了联系),或者一个脑洞(大胆的设想)。讲一个大家陌生的东西,可以从熟悉的地方下手;或者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东西,讲出它不为人知的、别人想要了解的部分。
[例]关于这五个问题的医学解答:杨过独臂一个人生活十六年,手指甲是咋剪的?二是小昭带了多年脚链,裤衩子是咋换的?三是梅超风练了那么多年九阴白骨爪,是怎么擦屁股的?四是睡美人沉睡了那么多年没刷牙,会不会把王子熏晕?……我就以一个医生的角度简单的解答一下这几个问题吧。
(这一部分,我在以后会结合媒体和传播学规律来详解。)
5,语言技巧,个人风格。
这个看修行和天赋,本文就不展开讲了。最基本的,一般作者,请说人话,请写完之后通读一遍、或者让你的朋友通读一遍,把七零八碎的语言砍掉,一句话说清楚的不要两句话,适当运用但不要滥用流行语……就能够基本合格了。
至于幽默,文采,字里行间的情怀,这些能为你的文章大大加分,但不是一时半会能速成的。
第0点,即立题,是绝对必要的;如果在其它5个部分中有一个或者两个比较出彩,就能够让你的文章从一般文章中脱颖而出了;如果能够做到3-4个,那你已经是高手了。5个全占的话,恭喜你,你已经是一流的作者。
如果你刚开始写作,在以上某些地方发现了自己的长处,那么你可以着重培养、打磨这几处(例如材料考据小专家,脑洞星人,文采派等)。如果你的写作出现了瓶颈,那么就得看看其它方面是否有提高的空间了。
一些题外话
在这里多说几句,在进行写作训练之前,首先要明白自己驾驭文字的水平。如果自己仅仅是「想写作」,却从来没有写过高考作文和日记以外的文章,建议先进行基础的写作练习(比如很多每日千字文攻略)。不外乎寻找一个熟悉的话题,描述它,写下你的看法,等等。
写好「看法」之后,很多人走入了误区。有人热衷于对于任何事务发表点个人看法,讲点小道理,于是使用经验的简单总结,加上无根据的宏观抽象论述,拼凑成所谓杂文——90%以上的作者停留在了这里。作为一种表达途径无可厚非(甚至有可能因为话题的共鸣性而火起来),但是给读者带来的价值有限。一些名人随口发表的感言受到追捧,原因极有可能不是因为文字本身。
有人可能会说,我就是想抒发感受、表达观点啊。没问题,但想要把你的感受和观点传递给他人,或许要经过一般化的提炼+具象内容的支撑,否则就是鸡同鸭讲了,别人没时间也没闲心揣摩和了解你的感受。在自媒体年代,作者如果不善用传播规律、主动让他人理解自己,很容易走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
但此事的反面,就是有的作者在习作乏人问津的时候开始走偏,例如以各种姿势抖机灵,铺梗用段子,生拉硬拽不相关的事情,染上社交化写作的普遍弊病——专注于吸引他人目光、评论乃至挑起争论,但却对内容本身无益。如何把握好传播手段和内容积淀的平衡,是一个有志于写作的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最后,欢迎各位不吝指正。本人不是什么特别牛逼的作者,但自知勤能补拙,愿意和大家一起进步。以及,此文仅适用于一般作者。如果你已天赋异禀,请不要在意……
最后的最后,也希望大家在看过这篇之后忘记这篇,不被这些条条框框所束缚,真正享受阅读和写作带来的美好。
【附】一些之后的写作培养计划:
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姿势型写作:把熟悉的事情写新鲜;
知识就是力量的科普写作:把陌生的事情写漂亮;
文采怎么来?一些有价值的小赏析;
站内优秀作者对站内优秀作品的评述、后记和讲解;
线下写作沙龙,和大拿一对一的约咖啡聊天;
……欢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