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01

2022-09-20  本文已影响0人  白海若

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有一样东西却始终无法直接传递,那就是心智。

1.我们对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看起来就像一个“醒着的睡着的人”。

没有经历自我剖析的人,在出现心理问题时都无法第一时间察觉。又或者是不知问题何在,知问题不知如何解决,从什么方面寻找解决方法等等。更可怕的是,这种无知会使人丧失对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

认知影响情绪和行为,无改变无成长。

3.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

4.读书的“艰难”与买书的“惬意”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

家里有很多藏书,电脑和电子书架上也存了很多书,但读完和收藏的速度不成正比(现在书籍出版的速度越来越快,版本的更新迭代也很迅速)。感兴趣不一定会读,真正下定决心要读,除了有很大的兴趣,还有好奇、身边人的推荐、遇到相应事件需要翻阅资料等情况。

而且阅读不能一昧地在意阅读量,读书时也要分哪些书需要精读、泛读或者直接扔掉(顺便给个差评)。这本书个人觉得泛读或当一本普通的工具书就行。

5.复利效应: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

量变引起质变。

6.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

7.“学霸”的秘诀往往在他们的错题本上——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明确错误,并集中精力攻克。而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更喜欢勤奋地重复已经掌握的部分,对真正的困难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望能够搪塞过去,结果模糊点越积越多,以致无力应付。

这一点可以应用在学习心理的教案设计中。

8、熔断不读书法: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触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围绕这个触发点对自己提问: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的事情上吗?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这个方法以前只知道前半句话,停在有启发的内容,但不清楚后面还需要对自己进行提问,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在遇到让自己有所启发的知识点时进行自我询问,帮助探索自我,也为之后的实践打下基础。

这本书没有《亲密关系》那么严谨,逻辑链比较清晰,但是每章的写作有些散,比如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这一块,是两三行就可以写完的内容,却花了一整节,而且有些论证只能算得上是假设或猜想,书里还有重复举例的情况,很不好。

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明显感觉到作者应该不是心理学科班出身的人,书里有一些可以简要概括为术语的词被扩展成了好几句话,或者是没有使用相关的术语,读起来有点奇怪。

阅读专业书建立和夯实基础知识框架,阅读畅销书拓展并生动写作语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