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题交流群每日推荐人物人文社科

近代风云——忠勇辫帅,张勋

2018-05-01  本文已影响198人  辣么嗲

 

近代风云——忠勇辫帅,张勋

  忠、孝是难能可贵的品质,而在近代就有一人将忠发挥到了极致。在君主被外敌追赶时,他不避路途遥远千里迢迢赶来护驾。反对大清的军队连连得胜,他力挽狂澜遏制住了革命的势头。自己效忠的君王退位后,他不顾世人的看法力求复辟,即使到了死还留着那作为清朝臣子的形象。

丧父丧母,励志投军

  咸丰四年,清朝的大忠臣张勋降生在了江西省奉新县,这日后叱咤风云的大帅早年也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张勋的童年相当不幸,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相继去世,他早早就离开了父母温暖的怀抱。令人可喜的是,张勋的爷爷很疼爱张勋,就把他带在身边细心抚养。但很可惜悲痛又来了,农民起义军的战火烧到了张勋的家乡,在战争中他的爷爷被杀害。失去亲人的悲痛给张勋带来了很大打击,从那时起他就心里暗暗立下志向,要成为一名统兵将军平定天下、维护国家。就在反叛成为主流时,忠君爱国的思想却在张勋心里扎根生芽。

长沙入伍,抗法御日

  无依无靠的张勋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踏上了他的军旅之路。光绪十年,张勋正式在长沙入伍,由于他耿直勇敢的性格使得他被上司提拔,此时的张勋已经成了一届小将。同年清朝正式对法宣战,张勋跟随他的上司苏元春开赴广西与法国军队作战。在战斗中,张勋临危不惧、神态自若冷静的指挥自己的队伍与法国军队交战。在全线溃败之时,张勋的部队像石柱一般挡在了法国军队面前。在两军相接之处,张勋犹如猛虎下山让不可一世的法国军队也连连后退。紧接着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勋再一次抵御外来侵略。在与日寇的作战中,他充分发挥地形的优势打了许多漂亮仗。张勋不仅仅是智勇双全的长官,他更是爱兵如子的好头领。张勋在军营中与士兵同吃同住,从不克扣粮饷十分关爱部下。令士兵传唱的是,在对日作战中,一位士兵身负重伤,张勋不惜打破御赐的烟鼻壶来为士兵疗伤让那位士兵大为感动。正因为张勋有爱兵如子的一面,所以在他倒行逆施之际还能有人追随他。

效忠清庭,镇压起义

  在屡次作战中,有卓越功绩的张勋很快就得到了提升。受到奖赏的张勋对清政府感恩涕零发誓要以死相报。在那个年代很多臣子嘴上说要报效君王,可真正能做到的寥寥无几。但张勋不一样,他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清政府考验他的时候到了,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大肆侵略中华慈禧太后携带光绪帝逃往西安,听闻洋人打算议和又返回北京,但回去的路上危机四伏,附近的官员都惧怕危险,不敢去接驾。正在慈禧太后担忧时,张勋仅仅带着一个小队赶来护驾。太后大为欢喜立马赏赐了张勋,再一次得到皇家甜头的张勋变得更加忠诚,并且从此之后他以护卫皇室为自己的职责。宣统三年,张勋被任命为江南提督。同年,震惊中国的辛亥革命也爆发了。在革命军势头正旺之时,张勋率领他的部队给了当头一棍,对张勋来说清政府是他荣华富贵的来源他自然要拼死保护。在清朝最后一代皇帝退位后,张勋仍然要求他的队伍不得剪辫子、改旗帜,他一直在暗暗观察等待复辟大清帝国的一刻。

倒行逆施,留名清史

  民国六年,中国府院之争爆发。在北京动乱之际,张勋率领他的5000部众与康有为等人进京复辟大清。对张勋来说,他等这一刻已经等了很久。复辟成功后,张勋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但张勋还没有将两个职务的座位暖热,他就遭到了段祺瑞的讨伐。失败后的张勋一病不起,一直在德国租界居住。张勋的部下觉得复辟已经没有希望,就劝张勋剪辫子。可张勋回答道:“吾回天无力,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最终,这个大清帝国的忠臣含恨而逝。辫帅张勋与他效忠的事迹都留在了令人唾骂的复辟史里。

  从古至今,像张勋这样的忠勇之人屈指可数。就因国家对他的一点点恩惠,他就要投入自己的一生来报答国家。可能让我们常人看我们觉得这是傻,但让张勋看他会认为这是他应该做的事。对于张勋来说,大清帝国是给予他荣华富贵的人。谁要灭亡大清帝国就是要断他的生路,所以张勋自然要拼尽全力护卫清庭。我们讲张勋,不应光说他的忠勇更要说说他的义气。张勋在倒行逆施之际还能有那么多的人追随他就是因为张勋讲义气,他对自己的士兵像好哥们一样看待,所以士兵都愿意追随这样的将领。但这也就造成了军队的军纪散漫,所以张勋的辫子军在近代历史上是一支恶军。历史分两面,功过三七开,张勋的忠勇,虽然值得夸奖但他复辟大清帝国的行为是违背了历史的潮流。纵使张勋有再强的力量,他也无法阻止历史的前进。民主共和一定会取代封建专制,这是张勋阻止不了的。如果他的这一份忠心能为追求民主共和而发挥力量,那中国近代的民主政治将会有更强大的靠山。对于辫帅张勋,我们要批判他的倒行逆施之举。但他抗击外来侵略,忠于自己的国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记住吧,历史上不仅有复辟的张勋,更有忠勇的辫帅。

本文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参考文献:

1《清史稿》

2《张勋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