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玩伴推下井处理结果:这次真的他还是个孩子

2023-03-26  本文已影响0人  水清心宁

云南七岁女孩将四岁玩伴推下井中的新闻让每一个看到消息的人无不胆战心惊。七岁的女孩子,正是天真无邪单纯可爱的年纪,却硬生生把四岁的同伴抱起扔下井。放在成人的世界里,这可是妥妥的我看”刑“了。

相信大家都想知道这个七岁女孩究竟该承担怎样的后果,才能平息我们心头那种恐惧和震惊。

然而,这件事情的最终处理却是双方家长和解,公安机关将会同属地党委政府强化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工作,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我们肯定会无法理解,为啥男孩的父母选择和解,其实除了和解,还有什么选择呢?

肯定还有人觉得这样的处理也太轻描淡写了,差点儿害死一个孩子,怎么就这样放过了呢?

这不仍然还是那句“他还是个孩子”吗?

网上总有父母在孩子犯下让人难以接受的错误时,用一句他还是个孩子啊来为自己的孩子开脱。这也曾经引起民众一致的声讨。

然而,这次事情的处理结果“公安机关将会同属地党委政府强化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工作”,对于这个七岁的女孩儿来说,估计还没有我们小时候闯了祸回家被爹妈一顿胖揍打得疼。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这件事情的处理结果事实上就是那句话:她还只是一个孩子。

我们总感觉这样的处理不妥,因为不给予相当严厉的惩戒,这孩子将来还不成恶魔啊?

但是就算将来可能成恶魔,那也是将来,并且只是一种可能。

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孩子长大了可能成为恶魔,现在就按恶魔来对待这个孩子。

之所以我们这样做,就是我们相信,哪怕成大可能成恶魔的孩子,我们现在还有挽救的机会。怎么挽救?用什么挽救?

用教育来挽救。

类似于犯下这种只能用“他还是个孩子”来对待的孩子,要靠谁来教育呢?

公安机关会同属地党委党委政府的宣传教育吗?

我不能说这种宣传教育没有意义,肯定有,意义还不小。但是这种宣传只是提醒我们成年人加强防范意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对于孩子来说,一场讲座,几条标语,并不能改变孩子多少。

靠学校,靠老师吗?

我想起来有关“他还是个孩子”这句话最美好的一个故事。

国外某校的校长与教师带着几个年级的孩子在海边游泳。孩子们尽情玩耍,高声嬉闹。突然,校长发现一位二年级的小女孩在沙滩上正当众脱下短裤,赤裸着身子,用力地拧短裤上的水。校长惊呆了,急忙向小女孩跑过去,他想尽快制止小女孩的举动。可当他快到小女孩面前时,另一幕情景又使他停下了脚步。小女孩平静地把拧干的短裤穿上身,周围的孩子依然在嬉闹、玩耍,海滩上好像没有发生任何事情。

你看,她还是个孩子。校长就没必要紧张不是?但是故事应不应该还有后续:教育女孩子们公共场所不要暴露自己的身体。这个教育跟进是不是有必要?

谁来跟进教育呢?校长吗?老师吗?但又似乎有些不妥,尤其是校长和老师是男性的话,更不妥当。再说,现实中并不是每一所中小学校都开有相关课程。

但是孩子有父母。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及时的教育指导,这个时候就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

记得一部电视剧的一个片段,年轻的爸妈不知道怎样教育年幼的孩子。束手无策之际,公婆说照屁股打一巴掌,感到疼了孩子就知道不能这样了。

我并不推崇棍棒教育,我也知道这种教育的方式有些落后,但是当“他还是个孩子”,还是一个没有是非对错标准的孩子时,可能最简单直接的这种原始教育方式却是最为有效的。

“打一巴掌,感到疼了就知道不能这样了。”这一巴掌谁可以打?

我多次听到家长说:“杨老师,孩子不听话只管打,打不翻的!”我知道这是对我信任,但是我相信每一位老师也知道,我是不可能动手打的,哪怕我当时嘴里答应说好。

打一巴掌,社会没法打,老师不敢打,谁能打?谁又适合打?

只有孩子的爸妈,只有家长才能打,才适合打。

当然,我更愿意相信:“打一巴掌”肯定不是简单的打,而是一门学问,一门教育的艺术,这门艺术的名字叫作家庭教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