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自己 BetterMe

01 自我发现 | 方法论:挖掘冰山下面的宝藏

2021-04-03  本文已影响0人  逸思者联盟

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进入属于“我” 的心灵时空。

上一回,咱们说到关系的重要性。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从大处讲,关系可以分为三大类,我与自然,我与他人,我与自己

其中,我与自己的关系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

当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负面情绪时,大多是“自我”在向你传达信号,“请注意,“我们”的关系需要调整,请不要忽略“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的自我发现之旅,往往始于感觉自己“走丢”了的时候。

01 自我发现-我的三部曲

不知道你是否经历过下面的感受:

困兽:仿佛陷入泥沼,想改变自己的状态,却又缺乏行动力,恶性循环。

纠结:头脑和内心的声音不一样,面对选择,感到矛盾。

挫败:对自己或者他人的承诺无法兑现,无力感,自我怀疑。

偏执:内心充满了愤怒,喜欢抱怨。

焦虑:各种担心,各种危机,各种忙碌,各种疲惫。

空虚:内心觉得空虚,没意思,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抑郁:被孤独侵蚀,却不想向他人求助。

这38年来,这些感受我多多少少都经历过。我的自我发现之旅是8年前开始的。我分了三个阶段。

储备期。那时候在IMD读MBA,领导力课程中很大一部分是刻意训练自我发现的能力。那时候的我处在“被动自动发现”的状态,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和练习,没有很好的消化。我记得,在进行自我反思练习的时候,我总是觉得问题都是别人的,自己哪儿都挺好的,没毛病。虽然自我挖掘的不够深刻,但这次经历让我对心理学和社会学,这些关于个人与社会认知行为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工作之余,自学自娱自乐。

摸索期。积累了几年之后,我发现找到了点儿感觉,非常不稳定。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我寻思,那就多体验吧。那时候特别热衷参加各种活动,尝试新鲜事物。很幸运,误打误撞,18年我开始了第一次十日内观。内观的经历对我影响非常大,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意识”的弱小和“潜意识”的强大。在内观中,我学会了觉知,感受到了爱,和内在无穷的力量。(关于第二次内观的介绍)当时,我还没有学会,如何运用那股力量。

整合期。教练的学习和训练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教练不是一个工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深入的挖掘自己,才可以更好的帮助来访者。加上亲密伙伴的助攻——高强度的“反馈”,我感受到自己内在的能量渐渐充盈稳定。我领悟到,内心的能量是自我发现的一把尺子内心主导的能量在消耗我们,而没有滋养我们的原因,是由于主体内部的关系(与自我)没有梳理通顺(Align),缺少同一性(Congruence)。可以理解为,”自我“内部有很多缰绳往不同的方向拉扯。

02 自我发现的常见误区

苏格拉底说,

自我发现是一切智慧之源。

自我发现这么重要,先来看看有哪些普遍存在自我发现的误区:

白行动。事倍功半。当我们感受到焦虑时,下意识会通过行动来缓和这种“不适感”。忙忙碌碌,努力了,却没有看到成果。“白行动”是根源是认知偏差。把行动等同于结果。大量信息输入而没有伴随思考,转化和输出。得到的知识没有内化,自然也没有成果。

不行动。天马行空。脑袋里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对自己的理解也很透彻。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就是没有行动。“你在等什么呢?” “我不确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知道不想要的是什么?” 把“找自己”作为借口,让自己觉得“不作为”是一件理所当然(rationalization)的事。我们的大脑可真聪明。

乱行动。病急乱投医。什么方法都试试,来者不拒。今天读到一篇“爱自己”,觉得有道理。以“爱”为名,放任自己(self-indulging)。明天读到“正念”,好像发现了宝,没几天又荒废了。这些理论都没错,但你要能够 a) 清楚的了解它的定义和边界条件;b) 判断是否适用于自己的情况。东一耙子西一扫帚,没有系统性,也很难得到想要的结果。

03 自我是石雕还是泥塑?

曾经跟我的coach有一次让我记忆犹新,关于自我的讨论。

我问他,自我是石雕还是泥塑? 

石雕,意味着自我一直都在。我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异化”,长出一些外界想要,而不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寻找自我,就像石雕,要把大理石中多余的部分去除。

泥塑,意味着自我是个变量,被环境和经历影响。寻找自我,就像泥塑,把环境和经历揉在一起捏出了自我。

他说,或许两者都有吧。在儿时,泥塑占主导;成年之后,石雕占主导。

他还说,没有自省的“自我”,混沌不明,就像泥娃娃,很容易被环境影响摧毁。只有自觉的“自我”才可以石雕那样,屹立不倒。

我深以为然。

04 自我在哪里?

先介绍几个概念。

潜意识

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提出潜意识的心理学家。潜意识,顾名思义,是潜藏在我们意识之外的一个情感,思想,本能和记忆的庞然大物。正如《思考,快与慢》里的表述,你可以把它看作一头大象。而意识,是驾驭大象的小小人。这头大象,才是我们的行为方式和心智模式的主导者。

正如荣格所说的。

你的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

心理学界对潜意识的存在和功能基本达成共识。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记录着一切

时刻保持警觉

我们95%的生活是无意识的,被它控制

它是习惯的产物

它在梦中给你暗示

它可以同时多线程工作

不分好坏,没有逻辑。靠感受判断安全/喜欢,不喜欢/躲避

不分真假

比意识强大百万倍

如果你学过开车,一定有体会。你是如何从开始学开车手忙脚乱,到学会后下意识就能开车了,毫不费力。潜意识,它就像一个超级“电脑”,随时保持警觉,保障“你”的安全。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最重要的,给你来判断。

有人问,“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懂得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原因是,意识中的“知”,没有转化为潜意识的“知”

只有改变最底层的心智模式,才能真正改变和重塑自己。

如果你想更深入的了解潜意识和意识是如何互相作用的,推荐你看《思考,快与慢》。

05 冰山理论

在潜意识的基础上,我们来介绍冰山理论 (重点来啦!)

这里,我结合了美国心理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的家庭治疗,布莱恩(Bryan)的系统思考的理论和教练原则。(其中萨提亚理论的内容略有调整)

冰山理论是一个比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 (潜意识),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自我发现,就是要向下深入的挖掘,一层一层的触及自我的真核。

冰山理论一共有四层,其中每一层,又可以细分为各小层。

第一层:事件层。冰山露出来的一角,意识层面可以感知的事件。比如行为,知识,技能。这一层的事件是我们需要观察,向下挖掘的素材。在这一层寻找解决方案,其方式往往是被动和滞后的。

第二层: 模式层。潜意识的浅层,通过训练可以觉知。比如某个时刻的感受,行动背后的想法,社会角色的扮演,他人眼中的自己,自我印象。在这一层,我们会受到社会关系和外在评判标准的影响。你也许会发现,对待不同的人和事,你的处理方式会有很多相似之处。发掘和感知这些相似的片段。你会明白,在什么情况下,自己会有怎样的反应。这个反应是你想要的吗? 你理想的反应是什么? 了解这些,你就可以提前预测自己的行为,做好预案。

第三层:架构层。这一层需要你对感知到的模式做进一步的反思。是什么让你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反应?这牵扯到你的价值观,信念,坚守的规则。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你在第二层相信的“价值”,在行动中却没有表现出来。这就是你对自己的认知偏差。修正偏差,你内在能量可以更好的趋于同一性。这一层就像重新装修,房子已经盖好了,你现在要换个户型,把墙拆了。当你修正了偏差,上一层出现的模式就可以在根本上被消除。作为教练,这一层非常重要。很多自我设限的想法都在这一层。重构,意味着打破自己套给自己的枷锁,释放我们的潜能。

第四层:心智模式层。潜意识深层的需求,动机,自我的真核。为什么你会盖这样一座房子呢?恐惧来源于哪里?如荣格所说,潜意识深层有一部分是人类共有的,另一部分属于你自身的经历和记忆。很多时候,我们潜意识中对自我的保护,反而会成为限制自己的枷锁。要跟它和解,而不是抗争。

跟大家分享我非常认同,冰山理论创始人的信念(人本流派)。

改变是可能的。即使外在环境的改变是有限的,内心的改变也是可能的。

每个人都拥有成长所需的内部资源。

与他人相似之处让我们建立联接,与众不同之处让我们成长。

出现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我们不能改变过去的事件,只能改变它们对我们的影响。

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价值平等的基础上。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超短视频。单次人生 (链接贴不过来,请移步公众号)

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人生只有一次,没有重来的机会。你知道你终究要走,慢下来,慢下来,别搞砸了!

我们总有一天要面对死亡。

你有没有想好要如何度过余生的每一天,让自己不枉此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