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日晨读报告
1.露露:舒婷《致橡树》+余光中《乡愁》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我们信誓旦旦/永不分离/我们时刻准备/各奔东西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 余光中
乡愁 余光中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有容: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稿人心开。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此诗是李清照早年酬和张耒《读中兴颂碑》诗所作。作品深刻分析了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和军队无能的原因,借古喻今,表现了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
3.飞飞: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4.大漠一杨:于右任《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望)。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有国殇。
近代旧体诗作中极感人的一篇,读来令人唏嘘,离骚太久远,体会其中的深情有难度。今人于于右任诗中所体会的伤感,大概也相当于楚人读屈原时的感觉吧。
5.睿睿想飞:余光中《小雀斑》
如果有两个情人一样美一样的可怜
让我选有雀斑的一个
迷人全在那么一点点
你便是我的初选和末选,小雀斑
为了无端端那斑斑点点
蜷在耳背后,偎在唇角或眉间
为妩媚添上神秘
传说 天上有一颗星管你脸上那汗斑
信不信由你,只求你
不要笑,笑得太厉害
靥里看你看得人花眼
凡美妙的,听我说,都该有印痕
月光一满轮也不例外
不要,啊不要笑得太厉害
我的心不是耳环,我的心
经不起你的笑声
荡过去荡过来……
“看露露念乡愁,睿睿也读首余的小雀斑吧,‘迷人全在那么一点点’”
6.半山:我先说说我所了解和认为的“过午不食”,关于《内经》有时间再补上。
现在有着很多诸如道家养生、佛家养生、儒家养生等等的文章和书,无非是把儒释道中有关养生的内容摘出来,杂糅以中医的一些理论而且,内容一般包括饮食、情志、功法等。其实不管是儒释道还是中医,在养生方面(或者叫“保身全形”)他们有相通的地方,在方法各异的养生之术的背后,他们的本质(养生之道)很多是是殊途同归的。
“过午不食”是佛经中佛陀为比丘制定的修行戒律,是一种修持方法(我这这种说法准确吗?)。我对佛家了解十分有限,说不清这种修行中的道理,但我觉得如果通过修行提升身体和精神境界,是可以达到的。为了大致了解,我简单查了一些资料,引用两则我觉得比较有代表性的: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律海十门》八戒近住分别门第四云:一日夜不晚黄昏食,若过中食界限,乃至明日东方日出之间,于乾饭、饼饽汤面等熟食之食物弃舍不食,则身安息调、健康永年、世福绵远、悲他有情、而后速出三界。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能减饮食习气,则世系渐脱故。
上面两则,前者是从原则、道理层面讲的,是说饮食要淡薄,才能身体“健康”,才能修行有成;后者是从具体方法上讲的。这种方法背后的道理是值得推荐的,不过严格的说这是不宜普及的,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很容易只进行这种形式,而达不到这种形式背后更重要的“修清净心”。修行者等到心清净、妄念少之后,自然不会容易觉得饥饿。所以,如果只是形式上的【过午不食】,很容易会搞坏身体的,应当谨慎!
从中医角度来说,吃多肯定对身体不好。《黄帝内经》里讲的是“食饮有节”,最基本有两层涵义:节律和节制。吃多会加重脾胃负担,如果容纳运化不了,更会阻滞气机,影响健康;而具体到个人来说,在量上更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中国人讲究七八分饱,而不是说每餐饭要吃多少克的食物。(现在说每天要喝多少多少毫升水,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一样,怎么可能有标准呢?)过午不食也不是适合每个人,应该以不影响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为底线。(过午不食不是《黄帝内经》等中医著作里的说法,可能古代有的医著中有写,但是不是中医里本来就有的观点。)
至于有些文章在介绍“过午不食”时候所用的“饥饿时细胞会清理体内垃圾”等等这样“高大上”的说法,不光在现代科学角度来说没有普遍的支持,而且读起来实在是让我(我只能说我自己的感受)生疑且生厌。
欢迎各位朋友,尤其是对佛有研究的朋友表达看法,大家也好了解得更加全面。
整理: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