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里的“二”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83952/c207f11c58a33140.jpeg)
就像鸟类里的乌鸦生来就不受人待见一样,汉语里的“二”也天生带着一串子又一不溜的不被喜欢甚至贬贱。“二”原本只指数字和排序,后衍生指一个人很傻,很不给力;也指形容一个人行为怪异,不合群。
犹记小时,家家户户生孩子多。在各地的民间老话里,与排行相关的口头禅居然都那么相似,竟然那么的不约而同:
老大傻,老二奸,家家有个坏老三。
老大宠,老三惯,老二受气倒霉蛋。
老大憨,老二奸,能文能武是老三。
老大喜,老三欢,老二咋看咋碍眼·······
在笔者的老家,类似的谚语是这样说的:
老大傻,老二奸,老三是个捣不烂(难对付,惹不起)。
也就是说,老大通常是最受宠爱的,父母会优先照顾老大的需求,而老三则往往是最受父母偏爱的,父母会优先给予特殊的好。相比之下,老二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低,常常感到被忽视,就像是被当作赠品一样——据说这叫“老二定律”或“老二现象”。
至于平素对话里,看上去不咋顺眼,带“二”的双音节词语,三音节词语和成语(四字语),那就更多了,出口就是:
二线、二乎、二手、二毛、二乎、二话、二流、二伏、二门、二货、二怂、 二传手、二人台、二拇指、二马虎、二扯子、二不楞,二卟楞、二狗子、二流子、二房东、二把刀、 二杆子、二愣子、二花脸、二胡子,二混子,二朝廷(当地恶霸)、二鬼子、二毛子(清末为洋人跑腿办事的国人)、二百五、二皮脸(厚脸皮)、生二心、三心二意、三头二面(指玩弄两面手法)、二话不说、二哩马虎、二哩八怪、二道贩子、二三其德、二三其操、二二乎乎、二不溜子、尺二秀才(旧时用以讥讽写俗字的书生。“尺二”即指当时“尽”字的俗体“尽”字。一般用于讥讽)、尺二冤家(指众多的求书画者)·······“九牛二虎之力”一语乍看很吓人,而稍一琢磨,其中潜伏的“徒劳”之意便渗了出来。
好多年前的一个场景留在脑子里多年来一直挥之不去:与老家一个还算惯熟的老者随口聊天。问及当初为何未能读书的缘故时,对方擎着旱烟锅子答:“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我就是那丢掉的二成,就那命。”
中华姓氏里的二 (弍、贰),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这没问题,值得尊敬。笔者在此感觉困扰的是,普通百姓是不是会像称呼“老王”“老李”那样来一声“老二”?盖在男人们的俚语里,男人堆里,会玩笑的称呼男性特殊器官为老二,也称为兄弟——不雅,打住。
若果要说汉语里最简洁最形象的俗语的话,怕是要数“一是一,二是二”这句了吧,幼儿园孩子都认识,也理解其意;通常来形容人说话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毫不含糊,不绕弯子,不打马虎眼。用不着解释,却可指导训诲你我一辈子的为人处世。的确不可忽略。
当然,“二”因其与“爱”谐音,因而又饱含着一份甜蜜美好的祝愿,可惜使用频率不算太高。另外颇有意思的一点是,因有三个“二”碰头,因此每年的二月二十二这一天成了新人追棒的“网红日”,很多新人也冲着“2”的谐音之意前往婚姻登记处领证,以此表达爱的誓言。据说二o二二年的二月二十二日,六“爱”齐聚,成了各地新人的盛大节日。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83952/b0752cbdf69eb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