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假陪伴”,说不
傍晚的公园里,年轻妈妈左手抱着小婴儿,右手不停地刷着屏幕,心思随着眼睛大抵都飘去了手机所链接的无限世界里。
手机不过是一个工具,工具对人而言虽然重要,但必须依实际的需要,妥善地使用,没有必要的时候,就应该收起来。这才是正确的使用工具方法,但是我们想想看,日常中家长们是不是一边抱怨着生之艰难,无法给孩子太多陪伴,一边又在各种电子产品APP中乐此不疲地转换着自己的角色。
我想劝劝这样的父母亲,如果非要玩手机,就去专心玩吧。孩子交给家人看或者大点了送到相关机构托管,不管怎样都会长大。
也不管你的朋友圈,是不是全是娃娃照,不管你的人设形象,多么像一枚时刻充溢着爱的爸爸或妈妈。形式,人人得见,至于内容,孩子总是明白的,敏锐的,他们的洞察力超乎寻常。
我很赞同“儿童是成人之父”这句话,开篇提到的那位妈妈臂弯里的婴儿之全世界似乎只有妈妈,她盯着她咿咿呀呀,或笑或哭……
孩子的坦诚、真实、专注是我们聪明的大人们走过许多之后却丢弃了的“本真”。
呐,如果你在陪孩子和盯手机二者,不明就里地陷入后者浑浑噩噩,只被工具操纵,就可自断定精神出了问题。
父母的语言与行为,是宝宝的语言与行为的源泉或者说模板。
是不是这样呢?
把孩子浸泡在一个“不用心”的怀里,让孩子总是被动接受无谓的“纷繁”的色彩,“精彩”的声音;却又殷切期盼孩子长大特别有出息,绝不能像现在的自己。
如此逻辑,又合不合理?
朋友通过聊天工具向我倾诉,有孩子之后失却了自我,没了工作,整天门也不出,只穿睡衣,妆也不化了,人颓唐了许多。
是谁限制了她,不让她做这些了吗?
当然没有。
我说,宝宝现在睡了,快放下手机,去换衣服呀,化妆呀,去吧。
她却咄咄反问:“唉,没劲儿,打扮漂亮给谁看?”
很明显,她的“自我”没丢,是剑走偏锋喽。
所在的地区,留守儿童居多,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寒暑团聚。每每开学日校园廊厅下跟孩子告了别的妈妈们抹着眼泪,融化在惶恐的海洋——年复一年,孩子长大的过程看也看不见。
其实,我们不必太焦虑,留守是孩子的外在状态,我们的爱更多是要关注他们的心理,是否能安然、乐观地去面对、处理父母不在身边的状况。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一团聚就拿大把钞票吃喝玩乐“弥补”孩子的父母,是特别愚蠢的。
同在,请放下手机,请收拾好美丽的自己,全身心陪孩子去玩耍,去大量共读绘本书,去说温情的话语,做积极的事情。
这些,就是最幸福的盛礼。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童年或者童年的延伸区里徘徊。
愿我们都能拥抱纯净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