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色推文录嘉文集简书伯乐推文汇总

《哪吒2》:热血之后,缺乏一缕悠长余韵

2025-02-14  本文已影响0人  寒色江山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2025春节档,饺子导演携《哪吒2》强势回归,以剧情之热血,角色之共情,制作之精良,一骑绝尘赢得百亿票房,不断刷新全球票房榜排位。

与此同时,线上线下关于《哪吒2》的动态与探讨铺天盖地,几乎攻占了我的社交圈与各种APP推荐页。许多朋友二刷、三刷,密切关注,交口称赞;许多名不见经传的自媒体号,蹭着这波流量篇篇爆款,涨粉无数;就连各大官媒都加入了追星之列,实时跟踪票房动态,还邀请哪吒、敖丙登上了央视元宵晚会。

以《哪吒2》台词来形容:“自从你进了全球票房榜(玉虚观),爹就跟吃了大补丸似的,天天倍儿精神。我们七山五岭可就出了你一个百亿票房电影(阐教仙人),十里八乡的观众(妖族),都争着蹭热度(拜爹为师)呢!”(括号为原文)

更令人惊讶的是,都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艺作品的评价本该褒贬多元,网上关于《哪吒2》的探讨,却几乎是众口一词的称赞,称其“史诗级动画电影”“国漫之光”。导演饺子,也被舆论捧上了潮头,他弃医从艺、靠母亲千元退休金追动画梦的经历,被从各种角度加以解读;仅凭两部《哪吒》登上国内导演票房榜前三,也被网友奉为神话。

我看《哪吒2》,纯粹是因为年初七单位礼堂免费观影,那时它已“高开”,还未“疯走”。与同期电影相比,确是一部好片子,五年技艺打磨,每个角色都饱满鲜活,多处隐喻折射现实,戳中当代人心中柔软的角落。但是时隔几日,我发觉影片本身并未给我“余音绕梁”之感,倒是从大数据千篇一律的推送中,从网友对角色“乱嗑CP”的上头中,我清醒地认识到,《哪吒2》的本质,还是一部商业片,热血背后所缺乏的,是一种悠长余韵。

而且,如若说前期票房的“高开”,源于观众对影片的认可,后期冲刺百亿、刷票房榜,或多或少掺杂了国人的情绪情怀与从众心理。低迷已久的华语影视,亟待“创造神话”,在全球榜上刷新文化荣誉感,而《哪吒2》,恰横空出世于这一风口浪尖。

令网友共情的角色,有“小镇做题家”申公豹,拒绝白幼瘦、从不内耗的大女主石矶娘娘,无故被砸饭碗的“打工人群像”土拨鼠等,更有网友戏称哪吒的“闯三关”,端了难民食堂,砸了民办学校,抓了资深宅女。

情感方面,有哪吒与殷夫人、敖丙与东海龙王的亲情,有太乙真人、申公豹两位师父的师徒情,但“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你的路还需你去闯”,于是哪吒一声高呼“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理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燃炸了亿万国民心底的热血。

此外,还有多处细节对现实局势的投射,结界兽等造型对历史文化的致敬。

但我们发现,对于主角哪吒的塑造稍显单薄,除了沿袭第一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热血,他并没有太多成长与改变,还是那般玩世不恭,“戾气太重,浮躁易怒”;而另一主角敖丙,除了共用肉身时贡献了一些冲突笑料,后面的戏份,就沦为了哪吒的跟班。

而相对饱满的配角形象与其情绪价值,一定程度上喧宾夺主,割裂了故事本身,分散了影片主题。

另一方面,配角带来的情绪共鸣,又何尝不是对国人心理的多向迎合?迎合了传统文化的热潮,迎合了普通人逆袭的渴望,迎合了当代年轻人“躺平与内卷”之间的挣扎,迎合了父辈的爱与放手……

它像一部大男主爽文,在新春佳节之际,给观众喂饱了多巴胺,却缺乏一种文艺片的深度,似“内啡肽”所带来的更持久的回甘。

我想有人会说,商业片和文艺片本就是两个赛道,比较毫无意义。可是在网上,我看到有人以票房贬损近些年其他影片,抨击陈凯歌、张艺谋等老一代导演,甚至放大饺子、郭帆等“弃文从艺”的经历,提出艺考生不如文化课考生的论断……

部分观点,偏颇到令人无语。

文艺领域,本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票房的胜利,不仅在于导演及团队,更在于庞大的观影市场。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巅峰之作多诞生于20世纪末。那时他们40岁,正是“当打之年”,拍出不少斩获国际大奖的文艺片,可彼时的国人,几乎没有看电影的习惯,自然无法以票房论成败。

待到近十年,国家日益强盛,生活条件变好,电影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国产影片的国际影响力也越发显著。可是叫好又叫座的,是越来越多的商业片,许是资本台前幕后的运作,许是文艺片曲高和寡,少数文艺影片新作,只在豆瓣评分上被些许认可,贴上“冷门”“小众”的标签。

如2024年管虎执导的《狗阵》,从戛纳载誉归来,一众明星加持,却只收获三千万票房,被网友讥讽:“管导赚钱赚够了吗,居然去拍文艺片。”

于是,陈凯歌、张艺谋被资本裹挟,转战商业片,可他们已经六七十岁,受时代与经历限制,很难重现昨日辉煌。陈凯歌,“行走在电影界的东方诗人”,以金棕榈获奖片《霸王别姬》一战封神,却在《我和我的祖国》这样一部主旋律影片里,将文艺范发挥得令人哭笑不得;2023年,他以《少年时代》重寻自我,却因题材被禁公映,如今继续在主旋律赛道沉吟。

张艺谋,摄影师出身,成就了他对光影色彩的独特审美,在上世纪《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尽显,在近期《满江红》中也风采不减,他依然笔耕不辍地创作,却离国际大奖越来越远。

第六代导演,要么极度追求影像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要么坚定走在商业路线上,以“叛逆与反思”,颠覆了老一代整体构建的电影风貌。这也为跨界导演的异军突起提供了机遇,除饺子、郭帆、韩寒等“非艺术生”,还有贾玲、吴京等演员,以此拓展事业边界。

有网友发现,国内票房榜头部,竟有半数以上跨界导演,我想,正是电影市场之广阔,吸引了他们跨界,又凭借不同于科班导演的创作风格,赢得了票房、流量。网友只看见了他们,未曾看见其他籍籍无名的跨界者,以及兢兢业业的科班导演,正是这种“幸存者偏差”,引发了“艺术生不如理科生”的偏激发言。

近年来,国际、国内动画影视佳作频出,逐步走进观众视线,如2024全球票房冠军《头脑特工队2》,一部以动画形象解读抽象脑科学的“脑洞之作”,也是目前全球动画票房榜上,《哪吒2》唯一的劲敌。

全篇没有宏大的场景,炫目的特效,却将青春期的焦虑与自我和解娓娓道来,平淡之中耐人寻味。但它在国内市场意外遇冷,我想一方面是国产电影更懂如何“拿捏”观众,好莱坞大片、迪士尼动画、欧洲艺术片等,都在国产电影的繁花中相形见绌;另一方面,在一些成年观众心中,动画常与“幼稚”搭边。

95后的我,也曾以为动画电影不过是无厘头的奇幻冒险,直到《寻梦环游记》《疯狂动物城》两部豆瓣高分,打破了这一偏见。《哪吒2》的火爆,对于打破国人偏见、推动国漫发展,堪称居功至伟。

如此来看,《哪吒2》作为一部商业片,可谓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但是,我希望观众们保持理智与清醒,希望键盘侠们收起戾气与偏颇,希望影视工作者们守住自己的初心与风格,在商业之外,追寻那一缕独属于文艺的悠长余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