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读书《人生感悟ABC》

为了利益,我们一起谋杀一个人

2019-03-06  本文已影响1人  虚薄的假象

狄青之死

北宋嘉佑元年,时狄青为枢密使。

先是欧阳修上表请罢狄青枢密使之职,因举不出来狄青有力的罪证,只得把当年发水灾归罪于狄青。

后来,文彦博又借口民间的流言和兵士们对狄青的热爱,劝说宋仁宗免掉狄青枢密使的职务。

宋仁宗沉吟许久,对文彦博说:“狄青是忠臣。”

文彦博说道:“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仁宗闻听,良久不发一言。

终于在这年的八月,罢去狄青枢密使官职,让狄青出知陈州。

狄青不理解朝廷任命,去找文彦博诉苦,文彦博淡淡的说了一句话:“无他,朝廷疑耳。”

狄青到了陈州之后,朝廷每半个月就派出中使抚问,每次使者到来,狄青都惊惧不已,不出半年,便郁郁而死。

每当读史读到这里,我便会流出一身冷汗,心内惊惧不已。

狄青是北宋首屈一指的名将,文彦博、欧阳修也都是当时的名臣,即便在后世的评价中,也是贤良之臣。宋仁宗,虽不是唐宗宋祖这般盖世明君,但也算得上守成之主。

就是这样的明君贤臣,却可以合伙谋杀一代名将。

这又究竟是为了什么。

谋杀狄青的理由

在这一出谋杀案中,各人并没有事先串通一气,但是因为不同的理由,最后形成了默契,一起配合,使一代名将没有沙场裹尸还,却死在被怀疑和猜忌的惊惧之中。

这起谋杀案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每个人的理由又都不同。

宋仁宗开始是一直信任狄青的,从他不理会欧阳修的上书以及对文彦博所说的狄青是忠臣,都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是唐中期以后,直到五代十国,军阀混战,更有安重荣所说的那句“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耳。”宋仁宗虽然没有经历那个时代,但赵宋皇室江山,便是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来,后世子孙自然会对武将心怀忌惮,因此文彦博那句话便恰好的击中了宋仁宗的软肋,在让狄青出镇地方之后,仍然不放心,时时派出中使前去打探。

欧阳修与文彦博都是文官集团的代表人物,北宋立国之初,就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百十年执行下来,就造成了文官天然的感觉比武官高贵,所以当狄青被授以枢密使的官职,在地位上与文官平起平坐的时候,文官集团自然是想尽一切办法把狄青拉下枢密使的位置,甚至最后,与宋仁宗一起,将狄青逼死。

皇帝谋杀狄青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皇权。

欧阳修与文彦博谋杀狄青是为了维护文官集团的势力。

出发点虽有不同,但大家殊途同归,一起合力将狄青谋杀。

谋杀一个人,只是因为他是另一个阵营的

对待朋友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寒冬般冷酷。

这里有个前提,就是我们并不看他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我们只看他是不是与我们一个阵营。

一个阵营里面的就是朋友,不是一个阵营里面的就是敌人。

狄青就因为是武将,不是文官集团的人,所以在当上枢密使之后,时常被文官攻击,整个朝堂中全是他的敌人,在他被人攻击时,孤立无援。

而在社会中,公司里,是不是也会时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我认识一个朋友,在企业里面上班,只是一般的管理岗位,也不是很重要的位置,但就是因为上面的领导在派系斗争中失势,因此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最终被排挤孤立,还被新领导故意挑错,最后只得主动辞职离开单位。

这也是我在读到宋史中狄青这段故事感觉后背生出冷汗的原因,因为在现实中,这样的谋杀实在是太多了。

当然,这个谋杀只是一种比喻,并不一定非要将对方杀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孤立一个人,排斥一个人,不管对方是好是坏,只是因为对方不符合自己的利益。

我们每天都在互相谋杀,只是这种谋杀,大多数都隐藏在自以为正义的外表下。

我有一个梦想,每个人都能被这个世界所温柔相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爱恨,只是因为彼此的理念不同,而不是因为利益的左右。

这里是我的杂货铺,我在这里写我之所思,我之所想,也许文采不够斐然,但是绝对真实,有喜欢的朋友请扫描关注我,欢迎大家来撩。

为了利益,我们一起谋杀一个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