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注《随园诗话》(1072)

2023-07-08  本文已影响0人  真老实人_425a

【原书卷十·七八】

余幼居杭州葵巷,十七岁而迁居。五十六岁从白下归,重经旧庐。记幼时游跃之场,极为宽展;而此时观之,则湫隘已甚:不知者何以居之恬然也。偶读陈处士古渔诗曰:“老经旧地都嫌小,昼忆儿时似觉长。”乃实获我心矣。

葵巷,旧名癸巷,古代杭州巷名,建成于南宋以前,巷中旧有崇善庙、敷文讲庐两处主要建筑。据文献记载,清代乾隆年间,“汪启淑于巷中之假山弄筑有葵园,因改名葵巷。”《约略说》:葵巷。癸巷在打线南,过横河桥,北有萧家弄。《说杭州》:葵巷。东出斜对珍珠巷,西出小粉墙,宋时名癸巷。崇善庙,是为纪念东晋杭州地方官陈顼而建。据《临平记再续》引《康熙钱塘县志》记载:顼,字行嵩,会稽人,仕东晋。尝使虏,羁留三年,仗节不屈,拔剑斫臂,复命于朝。历青、扬、荆、广四州刺史,食邑钱塘、海盐、盐官三县。葬于皋亭山,因庙焉。敷文讲庐,即原万松书院,原在万松岭之孔家山,康熙皇帝曾赐匾“浙水敷文”一面,遂改名敷文书院。咸丰年间,敷文书院毁于战火。光绪年间,浙江巡抚崧骏购买葵巷内沈映钤之宅重建。《杭都杂咏》记载:敷文讲庐,在横河桥东南葵巷,光绪十九年,建敷文书院。本在孔家山,时因院屋倾圮,中丞嵩遂择故绅沈映钤旧第为之。这个书院是明末清初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广的书院,著名学者王守仁、齐召南、秦瀛等人都在此书院讲过学。袁枚曾在这个书院里读书。后更名为“敷文讲学之庐”,最后于清光绪二十八年改名为安定中学堂。按:袁枚出生于杭州艮山门里面的大树巷,这是他家的祖屋。大约在其一岁左右,迁居葵巷(小粉墙)。六十五岁时,袁枚故地重游,并赋诗记怀。《余生东园大树巷中,周晬迁居,今六十五矣,重过其地》:“六十衰翁此处生,重来屋宇变柴荆。想同买得寻邻叟,谁复婆留唤乳名?蓬矢挂时桑已尽,儿裙湔处水犹清。斜阳影里千回步,老泪淋浪独自倾。”

白下,即今南京。

湫隘,音jiǎo ài,意思是低洼狭小。《左传·昭公三年》:“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杜预注:“湫,下;隘,小。”《艺文类聚》卷九二引晋·辛萧《燕颂》:“衔泥啄草,造作室房;避彼湫隘,处此高凉。”宋·司马光《酬永乐刘秘校庚》:“贫居苦湫隘,无术逃炎曦。”

曩,音nǎng,其本义指以往,从前,过去的。常用词组如:曩日,曩年,曩者(从前),曩昔。曩,也是汉族姓氏,来源不明,主要分布在安徽颍上县黄桥镇曩郢村,在本地也极为稀少。

陈古渔,即陈毅(生卒年不详),字直方,号古渔,是雍正、乾隆间南京一位著名的布衣诗人。工诗善文,勤于著述。

处士,音chǔ shì,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史记·殷本纪》:“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