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守中享受孤独的美丽——读《名师的起跑线》有感
暑期教师共读,我选择了中原名师刘忠伟老师的《名师的起跑线》。成为名师,倒不敢奢望,但名师精神是一定要学习的。名师之名,名在“明”师,但凡名师,一定是极具教育思想和智慧的,他们是集明理、明智、明辨、名术、明思为一体的光源,靠近光源,做光的传播者,吸纳名师的智慧来储存自己的能量,教好学生,尽量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也尽量使自己的教育之路走的更踏实,这才是学习之目的所在。
如何卓越? 从刘忠伟老师的成长之路来寻找成为卓越的着力点,提炼出以下五条成长途径:
名师之明,明在明理
明理,就是明白专业成长的道理,这是教师发展的起点。 刘老师说,真正的名师不在于名气的大小,不在于影响力的范围,更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不断明白专业成长的道理,明察事件背后的道理,这样的明理过程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看待成长。 成长是需要主动的,主动成长,决定着自己的发展高度。 明理,究竟要明白什么道理?刘忠伟老师在书中告诉了我们答案。
首先,做教育初心的守望者。美国作家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说:“有那么一群小孩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而我就站在那奇高无比的悬崖边,我的职责是站在那里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 这就是教育的初心,守望麦田,守望孩子,保持最初的一念之本,保持教育的本心,童心,真心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哪里?自己追求什么。不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被外面的各种诱惑迷失了自己。守望初心,看似并不遥远,然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有定力,让自己静下心来,要持一颗平常心,自觉过滤干扰信息,要有恒心,能面对各种挫折的冲击,要沉下心去,远离浮躁,给自己的发展营造成长的空间。
再者,成长的关键在于自我觉醒。尼采说:“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 成长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努力的结果,靠的是自觉。李嘉诚先生说过:“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教师成长亦是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内部用力才能激发成长需求,成长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获得力量。” 你若不想成长,谁也帮不了你。有这样一种说法,谁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成长的觉醒,关键在于自我,这不仅考验品格,更考验意志。成长,就如同一场人生的马拉松,你可以始终是跟随着,也可以是零跑者,但是想取得最终的成功,不仅需要你有较高的能力,更需要你悟出决胜的关键,并为此付出努力。成长无关起点,只要愿意,随时可以出发,并一直行走在路上。
第三,寻找自己的成长偶像。从平凡走向优秀,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不尽相同,有的人从适应期到成熟期再到高原期,有的人从成长期到高原期,再次走向成长期。在每个时期,教师都应给自己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找寻一个看得见的偶像,以偶像为榜样,茁壮的成长。成长若是一场修行,每一个偶像都是最好的遇见。找寻心中的偶像,和他们相遇的过程,就是找到最好的自己的过程,可以从他们的身上寻找理想,看到自己未来的样子。
名师之明,在于明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明智之师是能够“知人”“知己”的教师,“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不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在随机应变中读懂自己、读懂学生,看清问题,产生智慧,并在敏锐观察,睿智判断之余,做出明智的选择,点亮成长的路。
明智之师需要具有两方面的智慧,一方面,事关学生的成长,需要在教育问题上有超乎常人的“明智”,有独特的见解,是机智的教育者,因智生慧。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于学生而言,他们的大脑如同一张白纸,而教师的引领则决定着这张白纸的丰富程度,可以说,教师是学生奠基人生的重要他人,我们肩负着学生成长的重要责任。明智的教师,会用教育的智慧与学生的生命对接,让学生在体验探索思考中不断调整自己,实现一次次的进步。教师要懂得隐藏教育意图,用一种更理性,更隐蔽的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并心悦诚服的自我改变。另一方面,事关自己的成长,需要有与众不同的“明智”,有独到的思考,是睿智的思考者,因智而明。如何成为有智慧的老师?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不断的成长。著名思想家梭罗有一句名言:“大多数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只有冲出来,走出这种境地,才有生的希望!” 有志向的教师要敢于冲向更高的平台,要从小河流向广阔的大海,要有驶向更远的远方的激情和冲动,要有敢于打破平静的湖水,打破原有的自己,激起成长的浪花,为自己的成长加速完成自我的发展与飞跃。
名师之明,在于明辨
在名师成长的道路上,明辨很重要,教师需要练就“火眼金睛”,无论是发展方向之辨,教育理念之辨,还是教育理想之辨,都要求教师明晰的审视,明确的辨析,这样才能更好的分清正确和错误。
处在一个教育变革的新时期,身边名目繁多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不少人总是为一些新涌现出的教学模式所困惑,比如搞不清应该学习哪一种教学模式,找不准定位,理不清发展方向,总在十字路口徘徊。再或者追随权威,不管他校的模式适合不适合自己的学生,拿来就用。学生不是试金石,教育没有试错的过程。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具有审慎的眼光,不雾里看花,不水中望月,不盲目崇拜,不妄自菲薄,通过对教育热点现象的剖析,理性的看待问题,用思辨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不随波逐流。
名师之明,在于名术
学术是教师教育生活中的重要支柱,其分量不言而喻,学术素养是教师发挥影响力的关键,也是教师成长的核心。感受学科的魅力,体会课堂的精彩,体验成功的喜悦,更加执着地坚守在教育教学的百花园,是有梦想的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我的重要动力。
一名优秀的老师,必定是在学术方面有造诣的老师,那么如何修炼学术呢?那就是精益求精,打造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师的主阵地是课堂,活动的主要舞台也是课堂,幸福感的源泉大多也来自课堂,所以学术修炼的核心自然是要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不断地向教材、学生、同伴学习,丰富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体系,形成对课堂教学的独到见解。
名师之明,在于明思
明思,就是清楚地思考,它是教育智慧的源泉,是思维灵活运用的开始。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学而不思则亡,思而不学则殆” 。一位优秀的工作者,必定是一位思考者,只有善于思考,才能走向卓越。明思的道路不止一条途径,有多种聚焦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从教师的层面读懂孩子,从孩子的视角理解孩子站在主观的角度包容孩子,站在客观的角度善待孩子,用教育人的眼光关注孩子,用家长的眼光审视孩子……要从“懂”的角度,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读懂孩子的差异,读懂孩子的错误,读懂孩子的问题……,读懂每一个孩子,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具备这样的能力,就懂得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让他们爱上学习,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
读懂学生的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更需要付诸行动。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有发展的强大动力,不能把他们当成弱势群体来看待,如果某一天我们真正读懂了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教育,有有更多的机会陪着学生品味共作相思的惬意,领略美好的人生。
总之,我们也许离成为名师是很远,但是一定不要放弃成为名师的梦想。愿我们都用敬仰的眼光,默默的注视,不断靠近,在不断蜕变中实现发展的突破,让成长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