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头衔》
打算去发展点业务,便让公司给我印刷了一盒名片。为了能让名片拿得出手,给自己“封”了个销售总监的头衔,反正现在普遍都是这样的操作,名片上或者称呼时都要带个“总”字,这是行业的潜规则。哪怕某个人在公司里只是个普通的员工,你喊他老总,他非但不怪你,还觉得你懂人情,明事理。
名片上不带个“总”字,不仅拿出去自己觉得寒碜,对方也往往不拿你当回事,对你的尊敬与重视程度会陡然下降一半以上。你是个总,我也必须是个总,至于怎么来的,鬼知道,反正没有人会去跟你认真,非得到你单位去核实一下。不是有人说名片就是明着去骗吗?想想还真有点那个味道。在名片上加个好看的头衔,就像是穿件名牌服装,给自己一点信心,从心理上找点优越感,在商业谈判中也许更有底气一些。
出去为了方便,将名片拿了点在手里,不巧碰到一个熟人,有事没事聊到一块。
“还带着名片呢?看一下。”
还没来得及答应,熟人已经默认我同意了,很不见外地从我手里“啪”地抽走了一张名片,装着很认真很关心的样子仔细地扫视了一番,像似有什么意外的发现:“呵呵,还总监呢?”言外之意似乎觉得不可思议,你这人怎么可能是总监!看看也不像呀。总监两个字是可以写在名片上,但没有人会写在脸上,他却能从我脸上看出我不可能是总监,我觉得这家伙的“麻衣神相”功夫算是到家了。我赶忙表似:“自己加的,自己加的!呵呵。”他的嘴角有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
因为他对我比较了解,知道我的底细,而我名片上的头衔可能让他有些扎眼,故而他对我那个“总监”头衔嗤之以鼻,不以为然。在他面前,我也顿时丧失了沉浸在“总监”中那点可怜的自信。有时候太熟悉的人在一起也不太好,他对你知根知底,你在他眼皮底下,任何的小动作都不能有,简直就是一丝不挂。我心说,你就不能给我点面子?还好,我们只是私下交谈,不至于让外人一下子看穿我的画皮。
记得有一次遇到另一个熟人,聊得比较投缘,话也比较多,说着说着,他突然问道:“你们公司那个*总还在吗?”
*总?我当时有点懵圈,是我们公司的吗?我私下问自己。我们公司不算大,怎么没有听到有那个总?可能是我层次不够,对公司的高层不太了解?我有点紧张,但我又不能让他看出我在公司人微言轻,地位低下,一般很难见到公司高层,让他小看我。于是,我灵机一动,答复他:“哦,你说的*总,还在,还在,前几天我们还在一起喝茶!”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比影帝演的还要逼真。秃子要跟着月亮走,才能沾光,我要装着跟公司里的老总们都很熟,才会倍感有面子。熟人很满意,似乎没有看出我的破绽。我装的挺自然,其实心里很虚,赶紧转移话题。
有句玩笑话说,大街上突破刮了一阵风,吹倒一块广告牌,砸了10个人,可能有6/7个是“老总”。玩笑虽然有点夸张,但大街上无疑遍地都是老板,都是各种各样的“总”。用句不恰当的比喻,老板遍地走,老总多于狗。
为什么名片上要带个比较能唬人的头衔?那还不是因为有人就认这个,所谓投其所好。当大家都认可这些虚头巴脑的头衔,而这些头衔不仅能给人带来虚荣与满足,更能带来方便与实惠,你说谁不用。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必然的规律。
现在哪个不都一样,非得搞一大堆虚假的头衔,什么名誉理事,名誉会长,名誉主席,名誉董事...这还算好的,那些加了教授,博士头衔的,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就要误人误己了。你知道你收到的那些名片,印的职位有几个不带亮眼的头衔?其中的真伪你又如何分辨得清。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此看来,眼见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的了。
仅仅从一张名片,根本就不能反映什么问题,更不能从名片上去判断一个人,因为名片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十分有限。而且,印制名片也不需要经过什么许可,不需要出具任何证明,你想怎么印基本没人会去干涉你,只要你不去冒用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身份,不去干伤天害理违法乱纪的事。所以,名片只不过是个符号,它既不能代表身份,也不能说明人的能力,在波谲云诡的商场上,大家都可能是戴着面具在游戏,你只要知道这是一种职业和联系方式就够了,仅此而已。
有的人明明地位不高,混得也不咋的,却偏偏要把自己打扮得高高在上,很受尊敬很受待见的样子,就像我这类人,名片上也非得印个什么总,其实是一种心虚的表现,底气不足要标个“总”才有点安全感。但实际上有些真正有身价有地位的人却很低调,很务实,很少出现在广庭大众之中,很少在公共场合曝光,他们甚至都不用名片,即使用的话,名片上一般只标注“业务经理”,或者干脆只有个名字,没有任何头衔,他的真实身份只有熟人才清楚,这叫大象无形。
现在的社会让人搞不懂,有时候假的比真的反倒更像是真的,在社会上也非常盛行,非常受欢迎。而真的东西却让人怀疑是假的。真的假的,假的真的,难解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