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我的故乡在农村一个农村孩子的城市化

90后农村人突围农村困境

2020-01-04  本文已影响0人  没文化的陈大妈

农村户口,小学在村里上的,家里离小学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现在依旧可以在早上五六点钟看见灯火通明的教学楼,听到叫学生起床读书的广播歌曲,不振奋人心但是足够熟悉。

中学在镇里上的,直到现在都有二、三好友,一直在联系。当年的教学条件谈不上多优越,但老师们认真负责,同学之间也相处融洽。

对了,初三那一年,国家实行了营养早餐,可以吃上面包,喝上牛奶。还可以嗦米线、面条,读书的小日子也算惬意。

高中在县里上的,初来乍到,与好多同学格格不入。但也在这个环境中交到了好朋友,现在也已各奔东西。

农村

时间过得真快啊,到了22岁就会发现,大家有了自己各自的赛道,考编考公的、考研的、实习的、投简历的、接offer的、做生意的、继承家产的,更有结婚的,忙着办满月酒的,

还有在朋友圈晒娃的。

一人一幅生活的画像,在这个环境里待了多年,有一些切身感悟。农村出身的孩子,最首要的是界限,什么是界限呢?

比如初、高中毕业的,努力奋斗可以在县城里过得很好。

本科毕业的,努力奋斗可以在省会城市过得好。极少有的985,努力奋斗,可以在一、二线过得好。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但这种比较少。幸存者偏差不适用于普通人,大家的生活围绕的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是人才方面的事,关于其他方面的。比如说,关于消费能力。

柴米油盐

近一年,有一个词,大家一定不陌生。“下沉市场”,但其实,农村现在好多都是空巢,村里大部分都是老人、孩子、偶有女人,青壮年都流到外面了,所以消费能力有限,顶多到乡镇。

另一方面,也是这批消费能力到乡镇的人,学会了使用拼多多,每天浇水、买货,不亦乐乎。门槛往上,大家喜欢用淘宝,门槛往下,不会网购,只能线下交易。

乡镇上的快递点从最初的三块钱到现在的不收费,京东的快递也在双十一的第二天飞到了你的身边,物流的强悍,可见一斑。

关于教育,比以前好很多,学校弄起了足球场,硬件设施比以前优化了不少。订了校服,统一了着装。

现在新进学校的老师,无论是教学水平,还是文化程度都比我们以前上学时候要高不少。至少,普通话是很标准的,不会出现段子笑话。

关于医疗,老人有养老保险,农村户口有新农合,村里的定点小诊所和乡镇的卫生院,都能报掉大部分医药费,挺不错的。县里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还跟以前一样,严重一点的病会到省会城市昆明去看,反正也用不了多久。

小学足球场

关于交通,高铁极大的缩短了出行的时间。旅游、出差、串亲戚……都很方便,中国不愧是基建狂魔。

关于互联网,现在有很多平台上活跃着三农自媒体、新小镇青年、县城子弟,无论是图文类的还是短视频类的,其中不乏做的好的佼佼者。

关于娱乐生活,大家会拍拍快手、抖音,大爹大妈们抢占了快手,音乐、滤镜、加装饰,也能乐呵半天,年轻男女拍起了抖音,美颜、连拍、做特效,展现一下新青年的风貌。

写下身边的这些观察,是因为农村90后的一代,已经在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步走出农村生活的困境。这些不是一个答案可以推动的,即便把方法论放在问题的下方,不会做的人始终看不到。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说,正是看到了那20%愿意变革的人,让他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农村90后那群想改变的20%,已经在行动了。

by阿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