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反应是本能,第二反应是才能

2023-08-31  本文已影响0人  顾兮明
帅健翔

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成就你,更可能害了你。

人的第一反应是本能,它最真实,也最可怕。它是你思维的起跑线,也是思维习惯的直接呈现。

不要看回复朋友圈这么小的一件事,据我观察,这个人在其他方面,接触到其他事物时,他的反应也极有可能是相同的,因为人都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除非这个反应给他带来更大的痛苦和损失,不然第一反应会倾向保持不变。

你的第一反应,主宰了你的人生。

1.“读书课测试”

“一年读1000本书,我收获了什么?”。

看到这个标题,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用一张A4纸写下你的第一反应和感受。

(1)“每年读1000本书,怎么可能,是骗人的吧!”

(2)“一年读1000本,是漫画书吧,没必要听了!”

(3)“听过了,陈词滥调,没收获!”

(4)“这个课是免费还是收费的?最好是免费的!”

(5)“这么神奇?我去听听看,看看能学到什么?”

以上反应,有没有一个,至少和你的反应特别类似呢?

这5个最经典的第一反应:怀疑,没必要,挑刺,价钱,学习。

这些反应都没有对错,但有两个可怕之处。

一是,5个反应中的4个都偏向消极;

二是,大多数的反应,都是在还没有尝试、经历和体验之前,就给出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判断。

第一类反应的人:

拥有第一反应的人,会固执己见,他们会觉得:超出我认知的,都是假的;比我厉害的,都是骗人的;我没见过的,都是不存在的。在他们所认为的世界里,考试成绩好的人是因为偷看了别人的答案,有钱人能发家致富是因为从事了非法勾当,成功者背后一定有见不得人的黑历史。

他们总是应激,而从不反思;他们总是挑刺,却从不学习;他们总是把自己错误的归因,当作世界的真理。他们通过挑刺的方式来获得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和报复的快感,最终得到一种自己“没有被超越”和“没有差很远”的幻觉和安全感。

当他们被自己的第一反应蒙蔽,沉浸在自己的幻觉中沾沾自喜的时候,却忽略了真相是什么?

主要结论:

1.读书的目的,是完善你解释这个世界的系统;

2.读书没有必要读那么多,更不能用数字来衡量;

3.精读比速读,更有利也更有效;

4.读书是开始,而不是结束,下一步是去运用和验证。

思维即境界,眼界即世界。

2.最严重的第一反应

心理学界中,有一种现象,叫证真偏差(confirmation bias)。证真偏差,简单来说,就是你会偏向相信头脑中已有的观点或成见,会自动为其寻找证据,并无法接受相反的观点和证据。

思维会塑造你的语言,同样,语言会反过来影响你的思维。口头禅是危险的!如果所有事情,你的第一反应都是口头禅。所有的情况,你都用单调的一个词来回应。

3.你的限制性信念,就是你的第一反应

第一反应的背后,是你的限制性信念。

限制性信念的存在,限制了你发现更多的可能,是人生最大的一块绊脚石。

第一反应的动机很可能是保护,但结果很可能就是限制。而限制的时候,你又会习惯性全盘否定,所以才抹杀掉所有的可能。

发展可能性,不等于叫你不保护自己;保护好自己,又不代表要限制所有的可能性,这两者本来并不冲突。

如何改变?最好的做法是,保护好自己,但又不限制自己的可能性。

你要开始学会,从第一反应觉察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再从限制性信念倒回来,改变自己的第一反应。

4.用第二反应,替代第一反应

请注意,替代,就是最好的改变。

我们常说要改掉一个坏习惯,但总是改不掉。为什么?因为改是非常难的,最好的方法是:不去改,直接用一个新习惯,替代原来的旧习惯。

一听到别人给我提建议,我会问自己3个问题。

1. 对方说的有没有可能是对的?

2. 我所做的有没有可能是错的?

3. 对方说的有什么我是可以学习,从而让自己做得更好?

第一反应是本能,第二反应是才能。

才能,就需要你用理智去学习、思考,然后创造。而不是冲动、应激、挑刺、自怨自艾。

只给出消极的第一反应,永远不会有新可能,它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这个消极反应的不断反复,恶性循环。直到你能选择一个更好的第二反应,来替代原来的第一反应,打破循环。

内部的障碍,远比外部的障碍更可怕,最大的敌人,永远是自己。

所以,千万别让你的第一反应,主宰了你的人生。

请从现在开始,设计你的第二反应,对自己负全责,让你自己,成为人生的主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