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读书之间的三两事儿

01
说起自己是何时真正爱上看书的。我至今仍然记得。那是初三毕业的那个夏天,我买了生平第一本课外书。自此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过完那个暑假,就是高中生活的开始。高中的时候,班主任管的严,很少有同学明目张胆的把一本课外书摊在桌在上贪婪地看着。那个时候,非常羡慕坐在墙边但不靠窗的同学,因为班主任在任何时候突击来教室时都可以淡然的随手抄起一本复习资料盖在上面。
班主任经常会在晚自习的时候突袭,我们在灯火通明的教室里,班主任在深邃夜色的教室外,他能够看清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往往却发现不了他。所以每次发现一本好书,被其中的故事情节吸引,想一口气完整的看完时,都不忘叮嘱同桌:“帮我盯着老班,来了戳我一下”。
整个高中阶段,学习压力虽然大,但还是有时间去读书的。而充斥在我们身边的书籍,很多都是诸如励志鸡汤,言情,悬疑,鬼故事,漫画这类的,其实这类书籍大多数都不能称之为书,应该称为杂志。女生喜欢看言情,看励志;男生喜欢看悬疑,鬼故事,漫画。一本杂志可以在班里传个遍,一个故事情节又可以让我们在私下高谈阔论很久。这是在那个时代的我们最大的乐趣之一。
记得高一的时候,我在理科班。授课老师经常在上课期间斩获一本又一本课外杂志或书籍。有的同学太过于入迷,老师站在跟前都不知道。又有的同学带上同桌一起看,两个人头低着凑在一起,老师往往不走过去,而是出其不意的喊出其中一个同学的名字,使其突然紧张的站起来。这时候,往往伴随着的是书掉落地面的声音。
后来,根据授课老师的反映和班主任的观察。有一次趁我们全班在操场上体育课的时候,班主任去教室一个座位一个座位的搜。那节体育课之后,班主任收到了不少杂志和书籍。好几位同学囤积了多月的“珍藏版”杂志,都被掏空了。很多同学也都被单独叫去办公室谈话,进行“面批”。
就在听到坐在我周边的好几位同学的书籍被搜刮一空,抱怨的同时,我桌肚里的一本《泰戈尔诗选集》居然还在,我暗暗庆幸,觉得班主任还是有眼光的。
直到有一天我坐到了靠窗的位置。在某天晚上的物理晚自习中,我在写东西时,班主任应该是站了良久之后,轻推一下窗台,点了我的肩膀一下,指了指我写的东西,把我叫了出去。
我以为会被批,没想到班主任说:“在写诗啊”。我脸红的点了点头。“上次我在查书的时候,看到你桌肚里有一本诗集,我没收你的,我反对你们看那些杂七杂八的书,但不反对你们看些有营养的文学作品。你平时在学习上也要多抓点紧,多花点时间在学习上,好了,去吧”。对话虽短,却很欣慰。那是我上高中以来第一次觉得班主任是如此的平易近人。
02
高一的所有老师中,和语文老师处的最好。他经常借我或送我一些书看,给我说一些他的心得体会和所思所想。即使后来转班的时候,和他私下关系依旧很好。整个高中,从他那里看了不少书。时至今日,偶尔联系时,从交谈中仍能感受到他对读书的热爱不减当年,而他对我的影响也仍在。
又到后来,上高二的时候,开始进行文理科分班。由于我的理科类科目成绩都不太好。就转学文科了。转到文科班之后,学习压力没有什么变化,但是终归是偏文一些,比较适合自己。而且高二的班主任没有高一班主任那种突击检查的习惯。所以,有时候不想听课时,可以在稍微掩盖的情况下战战兢兢的读;可以在午休时分,教室异常安静时全神贯注的读;可以在晚自习老师分析完题目的时候,明目张胆的把书摊在桌面上读,一直读到下晚自习为止。
到高三那一年,读书的时间不仅没有减少还在增多。一个月放一次大假的我们,每个礼拜天下午没课,晚自习也不用上。索性就待在教室或租的房子里读到窗外夜色降临。
即使是每个月只放一次大假,我也是有空就绕到市里的图书馆去转一转,觅一些好书。那时我们学校周边的淘宝代购还很火热,有时候会从网上搜一些书交给代购,让其帮忙购买。后来自己有了手机,有了支付账户,知道如何代购了,便自己亲力亲为,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书。
于是整个压力最大,学习任务最多的高三阶段,反而是我整个高中课外书买的最多,读的最多的时期。有一次看到了《平凡的世界》全套三册,买回来之后,连续几个晚自习都在读,一直到读完为之。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至今都记忆深刻,每每回想时,总会满心欢喜。
如今的我依旧喜欢读书,但高中那般疯狂读书的日子已经过去,再也找不回最初的那种与老师斗智斗勇,为了知道故事发展情节,课堂上心心念念想把书摸出来的读的感觉。那些时光和记忆早已留存在往日的青涩里,成为怀念。
03
高三毕业的那年,高考结束没几天,我就和我的小伙伴出去找暑假工去了。去的时候,一个中等大小的背包里,除了几件换洗衣服,剩下的就是书。当时暑假工做的是土地确权,纵使每天在田间地头来回奔波数次,身体已经很累了,在睡觉之前也总要看一会书。山区里,有时又偏逢连续几天阴雨绵绵,其他工友呼呼大睡之际,又落得清闲自在的好时机,一读便又是一个上午。中途带的几本书都看完了,又在网上订了好几本。在那整整一个多月里,除去工作时间,剩下的很多时间,主要都靠书来作伴,一直到最后工作结束。临行回家的时候,一路抱着沉甸甸的纸箱,却一点没有想要丢掉的意思,因为是它们陪伴了我这一个多月来独自在外工作的时光,给了我更多的知识,见证了我的成长。
上了大学之后,读书的时间多了,读书的种类也多了。读书成为了我大学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再也不用担心有老师在上课或晚自习时间来检查。每天总得花几个小时去读,甚至在周末的时候,一整天都在读。倘若有一天没有读,心里面真的会觉得有些不自在。
随着读的书逐渐增多,阅读速度也比之前快了不少。读的过程中,我会摘抄记录一些比较经典的句子。读完之后,我会写读书笔记。每读一本书,总要汲取一些营养供自己吸收。
04
自始至终,我依旧喜欢读纸质版的书,虽说现在也可以用智能手机,kindle等电子阅读器读书。但我还是愿意买一些自己喜欢的纸质书,喜欢淡淡的油墨香味和拿在手里踏实真切的感觉。大学的生活费多了一些,买的书也就更多了。经常喜欢去亚马逊购物平台逛一逛,淘一淘自己喜欢的书,如果恰巧碰到打折,那种感觉都像电视剧里老奶奶去菜市场买菜,商家多送几根葱时那种捡了宝贝,占了大便宜的开心。买书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十本十本买,每学期总愿意花好几百块钱去买。书收到的时候开心,拆开外面一层包装膜的时候开心,翻开来读的时候最开心。
每个寒假暑假,回家的时候,别人的行李装的可能是衣服,生活用品之类的。而我的行李箱是一半衣服,一半书。纵使行李箱重重的,纵使离家千里,在每个寒暑假放假之前也还乐此不疲地一本本装着。每个假期过完,我都能读一二十本书。不虚度光阴的每一天,我很充实,也很踏实。
后来,我旅行的时候会带上书,等车的时候会带上书,去亲戚家过几天的时候也会带上书。
05
要说读书到底带给了我什么?我觉得带给我的是心性的沉淀,内在的滋养和知识的增长。
以前我特别好动,上树下沟掏龙虾什么都干。用我们家长这边的俗话说就是:屁股坐在板凳上,板凳都没捂热,人就没影了。喜欢上读书之后,我能坐的住板凳了,能安安稳稳坐在桌前聚精会神的跟随着作者的笔触进行未知的探索,思想的交流,品行的学习。相比之前,现在遇到事情,多了一份耐心和理性,少了些许毛燥。懂得静下来好好分析,好好思考,让我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生活中,难免都会有些苦日子和孤独难熬的时光。有时候,别人帮不了你的,书却可以帮你。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句话,一个故事,让你振作起来;亦或可能是作者相同的经历,让你感觉原来这个世界并不止你一人在战斗,还有人通过另一种方式在默默支持你。成长的路上,不可能始终有人陪伴在身边。更多的时候则是一个人的时光,孤独是难熬的却也是好的。这个时候,读书反而让你慢慢觉得孤独没那么恐惧,反而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自我成长的沉潜,和成长的必经之路。
有人对我说:“知识就像个圆,圈内是你会的知识,圈外是你不会的知识。随着圆的增大,你懂的越来越多,不懂的也越来越多”。每次读书的时候,这种感受都会历久弥新。越读越觉得自己的知识太浅薄,这个世界太新奇。而越觉得知识浅薄,世界新奇就越想多读,获得更多的知识。一来二往,受益的都是自己。
之前想过大学一毕业就工作,现在想着通过努力,看能不能继续深造。去更好的大学获得更多的知识,听更有学识的老师授课,与更有思想品识的同学交流。目前阶段,读书带给我的感觉就是没学够想继续往下学那种,希望可以获得更深一层的学问学识。
我们总是在马不停蹄的赶路,说着人生苦短,及时享乐的快哉之语。但其实我们这一辈子总要留些时间去做一些功利性没那么强的一些事情,比如读书,因为那里面有安心的自在,有沉默的快乐,有久别重逢的感觉,还有纯净如初的自己。
生而为人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走一遭,定当要与旁物有些差别,而不只是吃吃喝喝,玩玩睡睡那么简单。可以偶尔糊涂,但不要总是糊涂。总要有些清醒的时刻,知道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而活。
真正有品质的阅读,不是一件苦差事,也不是无所事事时用来打发无聊时光的一种消遣。而应该是能够让自己的思想道德得到提升,品行修养得到培养,内在精神得到净化,继而外在容貌随着变好的一种如影随形的生活方式。
读书这件事还在继续,也未想过停止。记得之前高中语文老师对我说过,人一生中能够找到自己喜欢并坚持下去的事是很不容易的。既然找到,就不要轻易放弃;既然喜欢,就要懂得珍惜。
做人当有两种乐趣。第一种,是吃吃喝喝,酒足饭饱的满足生理需求之乐趣。第二种,则是通过读书等艺术性活动满足精神需求之乐趣。两种乐趣都要有所兼得。先于满足第一种乐趣并超越,继而追求第二种乐趣。
很庆幸,两种乐趣我都得到,并且在第二种乐趣上得到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