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长胜过好老师

在犯错中成长

2021-12-07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寶天天践

小学的课本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牛顿醉心于实验,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来看他,但就是等不到他,朋友和他开玩笑,把用人给他准备的午饭都吃了,然后走了。待牛顿终于从实验室出来,走到餐桌旁,看看桌上的残局,自言自语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然后离开饭桌,又钻进实验室。

天才因为太痴心于某件事情,在生活中常常犯傻,做些令人发笑或令人生气的事,流传下来成为经典故事。可现实生活中出现这类人和事,却多半会被看作“不用心”“不聪明”,引起人们的不屑或生气。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儿童教育中。

绝大多数孩子在童年时代都会醉心于某件事。或是用全部心思思考第一只小鸡是从哪里来的,以至于听不到妈妈三番五次叫吃饭的声音;或是玩得过分投入,忘了上厕所,尿了裤子;也可能读一本有趣的画册,忘记了写作业……一千个孩子会有一千件痴迷的事情,尽管这些事情在大人看来,是多么简单或毫无趣味;再加上孩子们的幼稚和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甚至闯一些小祸。

大人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的这些小“不是”,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何看待孩子无意中犯的一些小错误,对这些小错误家长应该以何种态度处理——这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大问题。

人的不足有各种各样。在料理生活方面,现代的孩子很多都不是自理能力很强的人,这肯定跟父母无意中包办了不少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事有关;也可能和人的天性有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擅长和弱点。

父母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尽量接受,另一方面是尽量帮助孩子克服弱项。但帮助不是热心地帮他们干这干那。家长不可能帮孩子一辈子,我们的“帮助”就是尽量让她自己去做;我们要做的,主要是“有耐心”,允许他们把事情做得一团糟。

如果生怕孩子有什么考虑不周,大人就全部替他考虑了,一点不落地盯着他,从眼前看是在帮他,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帮孩子的倒忙。凡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考虑、去做,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学会做得不错。

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父母口头讲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