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体悟岁月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二十五节

2020-04-21  本文已影响0人  霜月洞天

前言:今日是清明节,首先,祝各位清明安康,其次,此节内容还真与清明活动之一的祭祀相关,即“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理解1:此节内容若把西子与恶人分开来独立成句的话,前后两句还比较容易理解。然却,原文只是用了分号来做间隔,从某个角度来说,此前后两者还有一定的联系。但我们若从原文对比来看,西子对恶人;蒙不洁对齐戒沐浴;掩鼻过之对祀上帝,人物、动作、事件或目的似乎都没有什么联系?

理解2:表面而言,蒙不洁与齐戒沐浴是为一对相反之物,西子与恶人亦同,但最后的掩鼻与祀上帝好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若真是如此,要想知道这一节内容孟子在告诉我们什么的话,就得深入这三组的其中一组内容去剖析了。那么,是哪一组呢?西子与恶人只是人物而已(承载物),掩鼻与祀上帝本就脱离了说理的对象,那么,只有中间一组是有可能突破这一节内涵的存在。

赏析:蒙不洁与齐戒沐浴。

①、蒙不洁:指西施身上沾染了不干净的东西。

②、齐戒沐浴:是为了拥有一颗虔诚的心灵去祭祀上帝而完成的事情。

首先,在①中强调的是西施身上沾染的污秽,而在②中强调的却是如何拥有一颗虔诚的心灵。会发生理解中的问题,原因就在于前后两者只有在所强调的本质上才能区分和比较,若直接用齐戒沐浴与蒙不洁相较,根本无法理解。

其次,前者说明了包括身体、外物在内的一切,都有可能被某种外来影响而改变其自身的状态,甚至是无法长期保有同一状态的存在(不仅仅是死亡),且在自身受到了外在的影响后,会让他人对自己改变常态(亲近变成疏远;热情变成冷漠等等),而或变得无法接受自己,也即: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在长期受到因为不知晓何时到来的影响而改变自身的状态且促使他人对自身的看法、行为的改变后,自己内心的状态会随着他人的看法的改变而改变。若用《道德经》第十三章内容来做补充说明会更明白一些:即,若因为周遭的影响使得自己比常态更好了,则会受到他人的宠爱,而使得自己受惊;反之亦然,会受到他人的羞辱,而使得自己受惊,是为宠辱若惊,那么为什么会“何谓贵大患若身”?在《道德经》原文是因为“为吾有身”,而在现实中是因为太过于注重自身受到的外在影响以及他人因为外在影响而对自己做出的评判。而,此时对于自身来说最正确的选择应是不管怎样都能对己身的得失(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抱有宠辱不惊的态度,重视己身本真的状态,如此,才能够真正立足于社会之上。

而后者,其丑陋之相是天生导致的,已无法改变,但是他却重视自身内在、德行的修养,在他虔诚的上发祭祀、祈祷之心时,他也是最接近光明的存在。

引申: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时,若依旧会因为时间、空间上的不同影响而受到他人的责难或褒扬来让自己的心绪时而荡漾,时而落魄的话,这样的每一天对自己而言是没有任何长进的,更不用说在这茫茫人海的入世修炼中自己能够有什么实质上的成长了。但,若想要有所收获,其实就得看住自己,看住自己的身体、看住自己的心、看住自己的灵魂,在磨砺的过程中,此三者是最容易被磨平的,倘若在所谓的“使命”阶段能够以另一种方式成功结束,那么,就非常容易走上修行之路,因为修行之路就是修己,修心,修魂,所有的一切你独自来到这个世界,也独自回到来时之处,自己不把自己看住了,最后丢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