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小年夜”传说
【文 / YangSiR说事-2024.02.02.】
2月2日,农历腊月廿三,坊间俗称“小年夜”。按我们老家的习俗来说,过了小年夜,就算正儿八经的进入年关时节了。
小年夜的晚餐,按规定是要吃汤圆的。早先的时候,生活条件不太好,汤圆大多是每家每户自己做的。用上好的糯米粉和成“面团”,再搓成一指粗、圆滚滚的面条,然后再掰成一颗颗的,将其放入手心,两手频搓成圆型状,“汤圆”就做成了。所以小年夜的晚餐也可以说是儿提时代最讲究的一餐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汤圆不用自己做,去一趟超市,把含有芝麻馅的“上好宁波汤圆”带回家煮着吃就行。
在老家,可以说“小年夜”也是一个“大节”,那一套仪式是很讲究的。究其原因,是因为这天晚上,每家每户的“灶司神”——坊间也叫“灶王爷”的大神得上天庭,去向玉帝汇报一年的“收获”。所谓“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意指如此。所以在用完晚餐后,须得张灯结彩、鞭炮齐鸣,以图灶王爷“好好说话”,并保来年家庭和顺,事业有成。——任何一种对美好未来的祝福、许愿,都值得被尊重。我以为。
当然,小年夜也有很多禁忌。其中最基本的一条,是不能乱说话,更不能说粗话、脏话,否则很有可能来年诸事不顺,甚至大祸临头。
年轻时曾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我对这样的“禁忌文化”很不理解,直到某一年去绍兴文化馆参加“民俗文化”培训时,课余听民俗馆的一位老师聊到的一则故事,才觉得“小年夜的‘好好说话’”,并不仅仅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好好说话”。
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说,明朝时期,浙东有一位大才子名叫徐渭徐文长。此君天资聪颖,才华过人。幼年时家境贫困,“饱受生活蹂躏”。某一年的小年夜,吃过晚饭后徐母对他说,“儿子啊,明年你就得去应试。好好考,争取弄个一官半职的。你看看你爹死了的这些年,什么人都来欺负我们母子俩。你那位大伯,前两天把我好不容易挣来的米倒进了他家的猪槽,这是第一Mao(注:Mao应为绍兴方言,意思就是“一次”。“第一Mao”相当于“第一次”的意思)。你三叔的儿子,上次把你打得头破血流的,这是第二Mao……然后还有第三Mao,第四Mao……所有这些,你都得用心的记下来,等以后有权有势了,你得问他们讨要回来。”客观来说,徐母所说的这些,好像也没有什么过错。
但好巧不巧的是,他们家的灶王爷居然是个耳聋。他想当然的就把“一Mao”听成了“一刀”,这让他大吃一惊:还没当官就这么凶残,一刀一刀地砍人家?这还了得?因此在他上天之后,半点都没敢耽搁就跟玉帝汇报了此事。玉帝震怒,“此子凶残,永不得为官。”
说也奇怪。在那个注定就不平静的小年夜后,才华超群的徐渭居然屡试不第。颠簸一生,尽管也有些许高光时刻,但终究碌碌无为。晚年时更是贫病交加,数千卷藏书也被变卖殆尽,最终只得抱愤离世。
可能很多人会对这一类故事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说法“毫无根据”。但我以为,一代代人这么口耳相传的流传下来,必定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特别是在浙东地区,在徐渭的老家浙江绍兴这一带,这一类的“禁忌文化”是很具代表性的。
虽然有很多人怀疑故事本身的“合理性”,但却没有任何人敢去冒险试一试。因为故事本身给人的心理暗示,那是相当明显的。
其实,不光是小年夜不能“随便乱说”,就是在平时,我们也应该谨言慎行、多听少说。很多的事实告诉我们,“祸从口出”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