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语聊,流记
今观霍老师画作,觉,甚有“咬春恨”意,素梅有色,色在心中泛化;老枝有意,意在曲向新生。喜欢!
咬春花之恨,
恨在梅枝红绿处。
红梅轻放,
春意晓第一;
绿萼横枝,
吾心眼中妒。
默然,墨染,
一墨五色开。
有好长时间未与兄长听盏晕味了,怪想的。那日,与众友在微信群中读画聊梅。属于酒后二晕迭语,醉态。现摘录如下(兄长见之当批评教育几句啊。好让我对梅之墨画,在手法技巧、映像布局、意流潜入上有个大概了解。还是那句话:画当画魂,观当观神。
我的,外行,觉得二者枝干粗细墨色上似乎略有差异。梅轻透,棠意厚,疏密有间才够味啊。
也经常看一些画者把海棠与红梅混成一体入画,挺有意思的,调侃玩一句:
红梅轻枝花漾,
海棠贴梗悄然;
味在枝干,
味在郁浓清淡处。
落红不语心撩意,
晕然可醉墨。
美是一种选择,甚至是一种放弃,而不是贪婪。蛮喜欢这句话的。歪歪一想,画境之意是否也如是呢?(许多画者为了突出一个色彩的艳丽与喧闹的场景,经常不舍地把梅满满的呈现在画中。这样也未曾不可,但大圆满之意或许正是因为太圆满而扭转翻了页呢?)
有友引自龚自珍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文人画士以此绳天下之梅。
答:我对画其实根本就不怎么懂,只是聊聊个人的感受而已。觉得师古且莫泥古。若是总以古意为戒律,那样的话,只是一个复制,无新意,也无个性精神主张(艺术品是讲究个性而非大同化的,虽然有常态固定模式,但突破常态才是关键——这也是生命自然的主张)。关键是自己的感知,画者画己,墨落成画处处可觅心境。
梅,轻扬、小,花叶薄;而棠,花略大,叶厚,有蜡质感。正如你说的,海棠更有遒劲沧桑感(垂丝海棠例外,贴梗海棠尤胜)。当然,为了寻求某种意境,把二者混成也是可以的。
向老师参与指正说:其实,将海棠只当梅来看的即可!合情不一定合理,合理不一定合法,合法不一定合情。故中国画以意为重!
答:不过,这也是个人喜好而已,应该是无定论的。处理直与过繁,常有折枝视觉入画,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按向老师说的,把海棠理解成梅景也是可取的啊,泛意之梅只在春醉有相无相处。
细观古画,很多皆是把海棠与梅混搭在一起的,估计是想追求一个苍劲新生意吧。我呢,因为不懂画的要求,只是自然流的一个体会。觉得二者之间在呈像视觉上是有很大差异的,不能过于刻意人为。
闹春繁,醉春瘦。一个是色彩枝条上的张扬,一个是迷蒙轻飘上的陶然。而梅遒劲沧桑更多的应该是想表达一个思者回生心愿(老树发新枝)。
所有美之心相,多是在选择、舍弃中生成,过满,反而不好。
誰能画个咬春恨呢,还真想看看。
空境难画啊,稍不留意,就会落个无根。趣与逸反倒是一般上品画者可以诗心游畅的作为。
昨,酒后乱语,多有得罪,见谅,见谅!其实,画的都很棒!只是意的取向与心境成相所表现的个体不同罢了。皆为吾师。
似,非似,形在自然构造处,意在空灵墨游度。禅韵之味各有律动,泛化了的梅相更体现出对美的追求,皆是心诚自然、了然的相见——缘识缘合。
记:闲,封闭中。空间提示将四年前的这天写的流记显示。因为无聊,把它重新贴在简书上,重观,当时的我多么的稚嫩啊,与画者说画,大言不惭。的确是有点无知者无畏样,傻的可爱。今,未增删一字,重录,只为这不愿老成的样子依旧,了个坦诚。海棠与梅我都喜欢(但在今年,因为这难以言说的苦挨,难以与之相逢。傻日子傻过,为脑减个负。在这荒诞的岁月里,清醒是个痛。在此不言痛处。)二者插图中均有,友,相信你比我更能辨识个中差异和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