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散文

大学

2019-01-24  本文已影响0人  心目助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回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的品德,使人革旧更新,达到最好的思想境界。知道要达到的境界后才能够确定志向,心情才能宁静安稳,行事思虑变得周详,最终达到最好的思想境界。事物都有本有末,有始有终,懂得它们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道了。在古代,要将美德推广到天下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想治好国家,要先整治好他的家庭;想整治好家庭,要先提高自身修养;想提高自身修养,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想端正他的思想,要先使他诚心诚意。想使他诚心诚意,要先丰富他的知识;而丰富知识的方法在于探究事物的规律。事物的规律探究清楚才能有丰富的知识,进而才会有诚意、端正思想、提高修养、整治好家庭、治理好国家,最终使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要以品德修养作为根本。一个人的修养败坏了,却要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就像他重视的人轻视他,他轻视的人重视他,这样的事是从来没有的。这就叫作知本,也叫作认知的极致。《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也,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上天赋于人的品德叫作“性”,遵循事物的变化规律叫作“道″,按道德则修养自身叫作"教”。“道″。因此,君子即使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要心存谨慎警戒,即使在别人听不见的地方,也要心存恐惧。没有比处在幽暗中更加显著的,没有比处在细微处更加明显的。所以君子独处时也会谨慎小心。人们的喜、怒、哀、乐没表现出来时是不偏不倚的,称为"中″,适当表达出来时,叫作"和”。"中″是万物的根本。“和"是万物的普遍道理。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各行其位,万物便开始生长发育了。经典故事,子思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孔子很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对孙子子思寄予厚望。据记载,孔子晚年,有一次,子思问他是不是担心子孙不学无术辱没家门。孔子很惊讶,问他如何知道的。他回答说:"父京劈了柴而儿子不背就是不孝。我要继承父业,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地学习,丝毫不敢松懈。孔子听后欣慰地说:“我不用再担心了。″孔子去世后,子思就跟着孔子的高足曾参学习。子思从不怕苦,曾参告诉他的每一个道理,他都默默地记在心里。他还专门记下孔子的言论,供自己揣摩。由于坚持不懈地努力,子思深得孔子中庸思想的精髓,并著成了《中庸》一书。

大学 大学 大学 大学 大学 大学 大学 大学 大学 大学 大学 大学 大学 大学 大学 大学 大学 大学 大学 大学 大学 大学 大学 大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