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过去的青春,都藏在手抄本里
偶然翻到以前的一个手写本,从头翻开,逐字逐页读去,不禁感慨万千。
翻到最后,发现大部分是13年记下的。
13年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呢?还是大一,刚进校园一个学期多,多愁善感,感情充沛,对周围的事物也很敏感。
那个时候还延续着高中时候留下的习惯,喜欢随手摘抄诗词,然后默默背诵。因此从第三页开始就是对古诗词的一些摘抄。
比如闲淡的:
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比如至美的: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比如慨叹的: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再重读时,仍觉情思绵远,韵味悠长。
有时会自己生发一些感悟:
不是每一个人注定会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更是不易。有时看着写着想着,会想出满眼泪花。感谢你,愿意与我相遇。
虽略显矫情,再看时仍会觉得感动。虽然早已不知当初为何会有如此想法,但至少知道,自己曾经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抗世界的芜杂。这足够让人莞尔。
再翻下去,发现它包含了那一年中许多痕迹。
比如学过日语的痕迹,比如在河洛义教时的痕迹,比如为贫困孩子征集募捐的痕迹,比如去文学院上课的痕迹……及至翻到后来,更发现了自己在彼时的心灵历程的痕迹。仅有的几篇日记,突然唤醒了青葱的回忆,仿佛跟随文字进入昔日的场景,上课,同学,老师,朋友,路人,一幕幕情景似乎重现起来。才忽然发现,原来以为早已忘记的过往根本就不曾消失,只是仍然藏在某个匣子里,只待某日重启。
也许,这就是日记的意义吧。它不会让人觉得,过去几十年了,我仍旧一无所有。原来那些真实的点点滴滴,都鲜活地呈现在眼前。让人不自觉地点头,嗯,我的过去都是由这些组成的。现在的我,是由于那些事情才逐渐变化而来的。我不是一具空壳。
现在和过去相比都有了哪些变化呢?我想,大概是对任何事物都少了一份大惊小怪的激情吧。不再怀有过分的热忱。以前有一个小小的开心或难过的事,都恨不得要昭告天下,一定要发条动态在空间博取夸赞或同情。从哪本书上学到了一个偏门的小知识,迫不及待地和同学分享;牙痛得要命,也要拿出来晒一晒,再从朋友那里听到许多并不实用的方法;看完了一本书,赶快发个读后感,听到别人的夸赞或者与你讨论并不太契合的观点;心情难过了,隐喻地说一下,引来一大片安慰;就连一场重要的考试没有参加成,也要带着怨念与心痛在空间发泄一下……仿佛重要的并不是这件事本身,而是让别人知道你经历了什么。
后来,便学会了渐渐将情绪隐藏。只是偶尔会发一些无关紧要的风景,感慨一下春夏秋冬。哪怕是过了稿这种在以前一定要昭告天下的喜悦,现在也只是对着编辑回复的过稿邮件微微地笑着,心里装满了波澜不惊。旁人一定可以从这笑容里读出由内心散发的温暖,可关于年少的喜悦,却渐渐不在了。日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忽而长大。
心情变得难以启齿,仿佛只有忙碌的生活才是王道。你看,大家都在那么匆匆忙忙地生活着,你又何必单单停下来为风景驻足呢?
忙碌的生活是成年人的法则。可有没有某个时刻,哪怕是在夜晚做梦的时刻,去回到那些年青涩的时光?阳光穿透过的窗户,树叶罅隙下三三两两的脚印,升起的国旗下的校服,教室里奋笔疾书的身影,窗外夏日中此起彼伏的蝉鸣,这些都美好得会让人的心瞬间柔软起来。
而今沉沉浮浮,却忽觉坚持为最贵。
任何事情一心一意,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去完成。任凭日子如流水,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