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真正重点——语感和思维(一)

2019-08-16  本文已影响0人  享学乐

我认为语文学习的真正重点是语感和思维的培养

前几天和几位初中生家长吃饭,话题自然又到了孩子的学习上,几位妈妈一致的看法是: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能力弱,或者说阅读理解能力弱,小学阶段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数学,初高中阶段影响的就是物理,读不懂题目;写作表达能力弱,到了初中最影响的就是历史和政治,答论述题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即便知识点都扣准了,但是由于表达不清晰或者文笔差,提升不了层次,还会扣分(比如一位妈妈举例子,她的孩子在答历史论述题的时候,虽然知识点都陈列出来,但是整个答题段落看着干巴巴,没有能够拔高、提升层次的词汇和语句,老师在判卷时还是会扣1分)。近几年,语文的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重视起语文学习,读古文、背古诗、海量阅读、还出现了各种大语文课程,如火如荼,一片繁荣灿烂的景象。但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语文学习,到底是学什么?仅仅是了解中国文化?文学常识?古诗词?经典著作?其实,这些都是浅层学习,通过语文这一平台,培养语感和思维才是本质和最终目的。真正的语文学习,我认为从思维的角度来说是广于数学学习的。数学练的那些思维,比如分类讨论,结构分析,逻辑推理,这些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阅读理解、写作)也可以练到,但是语文学习中练到的一些能力,是数学中没有的,比如语感、文笔、情感、想象、格局、文化、思辨、决策,心理,价值观、丰富的知识等等。所以从小花大力气抓语文,学到精髓,对于一个孩子的智力能力开发是大有裨益的,而且直接可以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

    

    一、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关于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从此处可以知道: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什么是语感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如果语感的能力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实际应用中就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即产生正确的多方位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有效之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语感能力差的,接触语言文字时,在运用惯常的分析理解手段之前,仅能领略其所承载内涵的一鳞半爪,甚或曲解其意,难得言辞之要领。

    举例来说,会读古诗的人,一见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立即会在眼前浮现出粉墙上挑着红花的杏枝、园内姹紫嫣红的春色,还有诗人驻足抬眼的神态,迅速感受到诗人欣喜的心情和爱春惜春的感情,进而获得美的享受,接受美的熏陶;除此之外,更能由“红杏出墙”生发“幽香浮动”“临风摇曳”等等诸多联想。记得宝宝第一次读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两首词的时候,她第一句话就是:妈妈,这语句太美了,我能想象出一幅画。平时她看书的时候碰到喜欢的字词语句,自己就会整理记录下来,然后再去咂摸、品味、欣赏。她喜欢的古诗词和好词好句,都不用刻意去背去记,读几遍就背过了,而且在写作中运用的也很好。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有段精辟的论述:“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叶圣陶先生根据这段话,给语感下了定义:这等等的一切感受和意味,就是语感。

 2.千万别小看语感

    一个熟练的驾驶员在开车,特别是超车、倒车、并线时靠的是车感;20世纪60年代我国乒乓球队的“智多星”徐寅生先生曾说,一个乒乓球运动员,面对对方凶狠的来球,该如何回击,容不得你思考,靠的是球感;世界围棋冠军、我国棋手柯洁在一次关于阿尔法狗对弈问题的访谈中说,真正的高手在关键时刻靠的不是计算,而是棋感。

在语文素养上,能自如地、高水平地“输入”与“输出”,靠的是语感——凭语感能感知说话、文字之高下好坏;能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能知道如何纠错;能知道如何画龙点睛……这种语感并不是主观揣摩,而是对语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语文教育的目标,应该定在培养学生对汉语特别是对汉语书面语的丰富语感上。因为,只有掌握了书面语,孩子才能不断地接受包括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和思想品行在内的高素质教育。

    因此,不是背了多少首唐诗,就自动可以写好作文,最关键的,还是能够真正理解诗的意味。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写出自然流畅的句子,是这方面开窍了,真正领悟到了那个意味。有什么样的输入,才可能有什么样的输出。如果本身学习的时候,就没有去体会那种意味,没有与自己的感受结合,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怎么指望能够形成语感,自如的写出好句子呢?

    我们要反思输入过程,是不是真正用心了。有些孩子照相记忆能力强,背诗轻而易举,但不要因此就满足于会背。孩子会背,考试的时候,默写没问题,填空没问题,但写作文的时候,还是不会用,或者只会生硬的用。所以我们要明白,能力是分层次的,我们不能满足于低层次。所以学习不要图快,要慢下来,静下来。就像喝茶一样,该品就品。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旦开窍了,水平可以跃进式的提高。

 3.如何才能开窍?

    车感、球感、棋感,都不是凭空得来的,更不是天生的,都是刻苦用心练出来的。那么语感呢?也得用心练才练得出来。通俗说,就是要海量阅读(阅读量永远没有上限。泛读为主,让孩子切切实实体会到阅读的乐趣;精读为辅,精读一定要“少而精”)、大声朗读,适量背诵,在科学分析指导下从模仿写作到有创意的写作,没有别的捷径。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培养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咏、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

一是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

二是比较品评。是培养语感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

三是潜心思咏。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父母可以讲解自身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