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麦田》:忍受是生存的智慧
1.成长就是一次溃烂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作品。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十六岁的高一男孩。
霍尔顿在最明亮的年龄里却有着这么一段最晦暗的青春。他讨厌父母和身边人“为了出人头地、为了买凯迪拉克”而读书的论调,他讨厌虚伪的老师和同学,他无心读书、五门功课四门不及格,他三次被学校开除。他满嘴脏话、满嘴谎话,他吸烟、进酒吧、在夜总会鬼混,他甚至在空虚的时候找妓女……
可是,在我们很容易就给霍尔顿贴上“差生、坏孩子”的标签时,你是否读到了他的善良与纯真,还有他的孤独与迷惘?
在学校,为了不让用破箱子的室友自卑,他会将自己的名牌箱子藏在床底;在车站,他会主动给修女捐钱;他仔细地观察这个世界,发现身边的人的优点和缺点,会被陌生人感动。他关心冬天公园的湖面结冰,那些鸭子怎么办,它们去哪里了?如果自己的早餐吃着培根和鸡蛋,别人只是吃着吐司和咖啡,他也会感到沮丧。
这就是霍尔顿,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却又在现实的泥沼中沉沦;他渴望逃离,却又呼喊着“请别让我消失”;他想改变世界,却又一次次对这个世界妥协。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听他诉说,他苦闷、彷徨,孤独得要死。他非常喜欢他死去的弟弟艾里和他的妹妹非比,他们对他来说,就是他在这个世界全部的美好幻想与寄托。
他的理想是去西部,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他想守望在孩子们的身边,让孩子们在“纯净”的麦田里自由、快乐成长,永远拥有那份赤子之心,而不是摔下那“混账”的悬崖。 这个庸俗的世界让他感到压抑,他选择了看破红尘,也选择了逃离。
可是亲爱的霍尔顿,“逃离”毕竟是逃离,心魔解决不了,身体逃到哪里都会有枷锁。成长就是一次溃烂,青春就是一次无望地挣扎。世界从来都不会改变,幸与不幸就看你自己如何看待。纵然有恶的存在,但我还是希望你相信美好,在黑暗中调整好自己的内心。
那样,当你走过青春的迷宫,整个世界都是你的。
2.在成人的世界里守住初心
其实,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身边又有多少个霍尔顿一样的孩子呢。
他们也许和霍尔顿一样厌恶学习,但却喜欢文学;也许外表桀骜不驯,但内心却无比细腻;也许叛逆,但也乐善好施;他们渴望关怀,却又常常被忽略;他们厌烦了这个成人世界,但又无力摆脱,因为他们只是拥有小孩的身体和气力;他们想成为自己,却偏偏又成为了自己讨厌的人。
没有人注意他们,他们只能在角落里独自舔着伤口,然后任由伤口在时光的长河中结为厚重的茧。
因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因为霍尔顿,我不敢漠视我身边的每一颗鲜活的灵魂。他们沉默的时候,他们烦躁的时候,他们消极的时候,他们犯错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呢?我虽然无力超度他们青春的忧伤,但我想,我可以陪伴在他们的身边,和他们一起读青春的故事,然后静静地等待他们成长。
霍尔顿的青春是迷茫的;《在细雨中呼喊》的孙光林,他的青春是绝望的,扭曲的家庭让他感受不到一丝的爱与温暖;《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他的青春是如此颓废,那个特殊的年代让他在迷失中沉沦;《死亡诗社》中的尼尔,他饮弹自杀,他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二十岁……
苦难的青春啊,但总是有一种声音会穿越我们的内心——
《死亡诗社》中的基丁老师说:孩子们,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青春就是一场苦难,面对苦难唯有坚强,而文学和艺术才会给我们慰藉与力量。迷茫、空虚,并不能成为放纵和堕落的借口。成长是一场艰难的试炼,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所做过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在复杂的成人世界里,守住初心。
电影《猜火车》里说:当腐烂的青春成为过去式,否定了以前的生活,一切都变干净了。能够一直向前走,不再也不用回头。
亲爱的孩子们,当你们从腐烂的泥潭里出来时,你们还会进入另一个声色犬马的平庸世界吗?
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霍尔顿
刘瑜说:其实满世界都是霍尔顿。16岁的霍尔顿,30岁的霍尔顿,60岁的霍尔顿。
是的,我也是一个霍尔顿,与少年派不同的是,岁月赋予我生存的智慧。沉默不代表着妥协。忍受是与世界和解的方式,是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自由。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就是成长。
亲爱的自己,我祝福你在耄耋之年也能守望好自己的“麦田”,守候着一份生命的本真。